虞书(第4/10页)
舜典
舜,是虞舜。这一篇书,载帝舜的事绩,所以叫做舜典。
【原文】曰若稽古帝舜,曰重华协于帝。浚哲文明,温恭允塞,玄德升闻,乃命以位。
【直解】华,是光华。协,是合。帝,指帝尧说。浚,是深。哲,是智。文,是有文理。明,是心里通明。温,是和粹。恭,是恭敬。允,是信。塞,是实。玄德,是幽潛之德。升闻,是上闻。史臣说稽考古昔帝舜,继帝尧之后。帝尧的盛德显著,既有光华。帝舜之德又有光华,与帝尧相合。然其德何如?盖常人之有智者或失之浅露,明者或过于伺察。惟舜之智,神机默运,不可测识,乃沉深而有智,与那浅露的不同;舜之明,虚灵内照,自有经纬,乃文理而光明,与那伺察的不同。常人恭以持己者,或过于严峻,实以待人者,或出于矫饰。惟舜则和粹而恭敬,其恭也蔼然可亲,而无严峻之形;诚信而笃实,其实也表里如一,而无矫饰之意。夫浚哲文明,就与尧之钦明文思安安一般,温恭允塞,就与尧之允恭克让一般,信乎重,华协于帝也。舜既有这四者幽潛之德,是以身虽在畎畞之中,而令闻已上达于帝尧。尧乃先命以司徒百揆四岳的职位,而终禅以天下焉。
【原文】慎徽五典,五典克从。纳于百揆,百揆时叙。宾于四门,四门穆穆。纳于大麓,烈风雷雨弗迷。
【直解】徽,是美。五典,是父子、君臣、夫妇、长幼、朋友,五常之道。百揆,是官名。凡百庶政都经他揆度,故名为百揆。四门,是四方诸侯来朝之门。穆穆,是和顺的意思。麓,是山脚。烈,是迅猛。迷,是错乱。尧将禅位于舜,先试之以事,以观其才德何如。初使他为司徒之官职掌五典。舜则小心敬畏,以美其教化。由是父子从其亲,君臣从其义,夫妇从其别,长幼从其序,朋友从其信,人人皆顺从,无违教者。又使他为百揆之官,统领庶务。舜则以时整理。由是礼乐刑政,纪纲法度,件件都修举,无废弛者。又使他兼四岳之官,宾礼四方来朝的诸侯。舜则以礼感化。由是四方诸侯,都穆穆然雍容和顺,无乖戾者。当洪水为灾,尧又使舜入山林中相视高下。适遇着猛风雷雨,舜则神色自若,初不惊惧迷乱,这又见他度量过人处。夫尧将难事历历试舜,而舜之盛德,无所不宜如此,所以举天下而付之也。
【原文】帝曰:“格,汝舜。询事考言,乃言底可绩,三载。汝陟帝位。”舜让于德,弗嗣。
【直解】格,是来。询,是谋。乃字,解做汝字。底,是致。陟,是升。帝尧试舜之后,欲禅以帝位,乃呼而命之说道:“来汝舜,汝于前日登庸之初,我曾历历谋汝以司徒百揆四岳等事,以考其敷奏之言,其后试验之行事。则见汝之言,皆致可有功,随用随效,于今已有三年之久矣。夫观其言行之相符,则其谋皆由于素定;观其久暂之一致,则其事非出于强为。汝之德,真可以付托天下。今当代我升于帝位可也。”舜犹以己德有愧,欲逊让于有德之人,不敢承嗣帝位焉。夫尧以天下与舜,而舜又以天下让贤,圣人至公无我之心,于此可见。
【原文】正月上日,受终于文祖。
【直解】上日,是初一日。文祖,是尧的始祖。舜既不肯嗣位,而尧之命,又难以终辞,于是但受摄位之命,替尧权管国事。乃以正月初一日,告于文祖之庙。尧自此终了帝位之事,而舜承受之矣。必于正月初一日者,正始也;必告文祖者,尊祖也。
【原文】在璿玑玉衡,以齐七政。
【直解】在字,解做察字。璿,是美珠。玑,是观天之器,以珠饰之,故名璿玑。衡,是玑上的管子,横施于玑上,周旋运转,窥测周天的度数。以玉为之,故名玉衡。齐,是考验。七政,是日、月与金、木、水、火、土五星。其运行于天,有迟速顺逆,随时布令,著见灾祥,如人君之有政事一般,故名七政。帝舜摄位之初,未遑他务,首先整顿那观天的器具,察视璿玑玉衡,考验日月五星的厘度,将以定天时,授人事,而成天下之务焉。盖帝王致治之道,莫大于敬天勤民。故帝尧即位,即命羲和钦若昊天;帝舜受摄,即在璿玑玉衡以齐七政。其敬天勤民之心,先后一揆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