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篇 恶俗的精神生活(第20/28页)

面对这些令人沮丧的事实,美国人发明一种改良的高等教育体制就不足为奇了。这种体制更符合美国人的要求,尤其能满足他们想在公共领域获得成功的欲望,这些欲望很大程度上就是指发财,并过上一种不受思想困扰的生活。校际体育比赛的发明对此很有帮助,那类只强调当下发生的事件和对商业有用的技术的新课程也一样。一门新学科被发明了出来,并被称为“商科”。历史、文学、哲学都离美国式生活太遥远,不再有用了。对于大多数要在公立学校任教的无能之辈而言,对这些过时的学问的研究太让人气馁了。因此,另一门新学科也应运而生,那就是“教育学”,尽管实质上全然没有与智力相关的内容,却能使那些愚钝的胸怀大志者看上去像在忙于研修一门能让他们拿到学位的“学科”,从而获得教育下一代的资质。

结果呢,除了寥寥几所大学和学院,现在我们看到的都是恶俗的大学。事实上,没有什么鸿沟比美国大量恶俗大学的表象与实质之间存在的鸿沟更深的了,而这种鸿沟正是恶俗的典型特征。“上过大学”就等于受过教育,这种普遍观念对美国人来说很重要。美国盛行的平等主义使人们虽然看重“大学学位”,却不懂得批判性地区分(这种工作令人不快)一所大学的学位与另一所大学的学位。令他们烦恼的是,从威廉姆斯学院、阿姆赫斯特学院或史密斯学院拿到的学士学位永远没法与从中田纳西州立大学或夏威夷太平洋大学拿到的学士学位混为一谈。既讽刺又可悲的是,美国人竟创立了如此多的恶俗教育机构,尤其在肯尼迪和约翰逊执政期间,其目的是为了增加“受教育的机会”。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政府夸大其辞地发出号召,促使无以数计的师范学校、教师培训学校、商学院、文秘学校、地方性神学院和贸易学院升级为大学。所用的方法不是让他们成长为大学——那样太费事了,即使用不了几个世纪,也要花上几十年,而是直接将他们改称为“大学”。就是这类学校,如今为美国的大多数年轻人颁发了“大学”学位,这些学位并不能体现学生的智力水平,只能体现他们对技术的粗俗需求,这类技术能使他们被不加鉴别地安置在美国中产阶级社会为他们预备的位置中。统计数据显示,24% 的美国学士学位是“商科”的,“教育学”硕士和博士也比其他专业多。

就算你已经“主修”了商科,如果知识太浅陋,你可能连商科也学不好。一个推销“事业成功词汇”磁带的广告问:“你认识这些词吗?”,这套磁带不仅能教你认识“800 个有价值的词”,还为每个词提供了两个“商业方面”的例句。广告声称这些磁带能提供“大学毕业后的又一次大学体验”,显然其目标顾客都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受过“大学”教育的人还需要学习的高难度词汇都是哪些词汇呢?它们包括“transcend”(超越)、“stratagem”(计策)、“efficacy”(功效)、“laconic”(简洁)、“ubiquitous”(无所不在)和“fait accompli”(既成事实)。这些词如果出现在大学入学考试的试题中,对准备不充分的高中生而言可能很难。但现在,不认识这些词汇的人都已经大学毕业了,许多还在攻读博士学位,主修的还是教育学。再提一下,艾奥瓦州最热门的专业学位98不是医学或法学方面的学位,41% 都是脊柱按摩疗法方面的学位。

如果你具有讽刺的本能,有时还需要用一声大笑来抵抗阴天,你可以将下面这句话抄下来,然后用胶带贴在你家浴室的镜子上。美联社最近报道了一篇一些报纸欢欣鼓舞地用作头条的文章:

更多的美国人获得了更好的教育

文章报道,有 1/5 年龄超过 25 岁的美国人已经完成了“四年的大学教育”。这真是天大的好消息啊!如果你设法了解到,一些受过大学教育的人除了畅销书不读别的,他们的历史想象力少得可怜,或者只对钱、体育运动、娱乐和业余爱好感兴趣,那你就不会这样认为了。美联社这篇文章的意思其实是指:比以往更多的美国人都上过商学院或捱过了“教育学”的所有课程,这实在不足以成为报纸庆祝或举国人民沾沾自喜的理由。但当一家全国性大报上出现下面这段不实的鼓舞之辞,却无人质疑,也没有人露出嘲讽的笑容时,美国人民就难免会沾沾自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