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人物品评和玄谈:贵族们的思想游戏(第2/2页)
不过,就我们所要讨论的核心问题——魏晋玄谈而言,现实的政治环境使士林品评的标准越来越多地离开对实际的政治行为的评论,转向人物形象和文学才能等抽象化的标准。因为汉末到魏晋南北朝,政治形势错综复杂,朝廷更迭频繁,曹操杀孔融和司马家族诛杀嵇康,均对当时的士人以巨大的心理压力。以品评人物为核心的清议不断地转向以哲学趣味为主的玄谈。现代学者陈寅恪在其《陶渊明之思想与清谈之关系》一文中说:“当魏末西晋时代即清谈之前期,其清谈乃当日政治上之实际问题,与其时士大夫之出处进退至有关系,盖藉此以表示本人态度及辩护自身立场者,非若东晋一朝即清谈后期,清谈只为口中或纸上之玄言,已失去政治上之实际性质,仅作名士身份之装饰品者也。”那种激烈的、极端的思想和清峻的文风日渐转变为平和、超越、出世的道家风骨的呈现。鲁迅也曾说过:“到东晋,风气变了。社会思想平静得多,各处都夹入了佛教的思想。再至晋末,乱也看惯了,篡也看惯了,文章便更和平。代表平和的文章的人有陶潜。他的态度是随便饮酒、乞食,高兴的时候就谈论和作文章,无忧无怨。所以现在有人称他为‘田园诗人’,是个非常和平的田园诗人。他的态度是不容易学的,他非常之穷,而心里很平静。家常无米,就去向人家门口求乞。他穷到有客来见,连鞋也没有,那客人让家丁取鞋给他,他便伸了足穿上了。即使如此,他却毫不为意,还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样的自然状态,实在不易模仿。”
当时清谈的内容和风格虽然有很多不同,其主题也有差别,但也有一些比较共同的形式。如采用的方式主要是“辨名析理”的方式,有点先秦名家的遗风。名士之间以辩论的精当与否、言辞的恰当玄远作为评判的标准,在当时称为“理赌”。以三国时魏齐王曹芳正始时期的辩论状态为例,论辩者一般以《老子》《庄子》《周易》“三玄”作为公共的背景话题,各自阐明自己的立场,往返诘难、辩论。如果在座的人均认为该说法不能再驳倒,那么就称为“胜理”,并冠以获胜者的家族姓氏。如对《庄子》的注释有“向(秀)郭(象)义”、“支(道林)义”等。
玄谈参加者之间特别讲究辩论的风格,一般还配有道具,如麈尾。所以,清谈又称为“麈谈”。所谓“麈”是一种形体较高大的鹿,它长有一条大尾巴,据说在鹿群行走时候,麈一般会摆动大尾巴来指示方向。魏晋士人之所以看上这一道具,一方面是为了增加戏剧性,同时也借此来表示对自己辩论能力的信心。如《世说新语·文学》中说:“孙安国往殷中军许共论,往反精苦,客主无闲,左右进食,冷而复暖者数四。彼我奋掷麈尾,悉脱落,满餐饭中。”以此来描述争论之激烈(见下表)。
魏晋玄谈的分期和代表人物
(干春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