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纪之骗”背后的兴奋剂黑历史(第2/3页)
比赛结果是,希克斯获得了冠军。
自行车比赛一直是兴奋剂的“重灾区”。“环法王”阿姆斯特朗也曾承认服药,震惊世界
不只是田径比赛。1930年,著名的环法自行车比赛的参赛手册上明确指出,组织方不负责各支车队的“药物”费用——意思是药物是合法的,只是要你们自费。
如果照这个态势发展下去的话,人类的现代奥运会,其实很可能演变为四年一届的“兴奋剂成果博览会”。但是,事情发生了转变。
转变的代价,是有人付出了生命。
1960年的罗马奥运会,丹麦自行车选手延森在比赛中猝死,尸检证明,他服用了苯丙胺、酒精和另一种扩张血管的药物。7年后,前奥运铜牌选手、英国自行车运动员辛普森,在环法比赛途中猝死,死时衣袋中还有未吃完的苯丙胺。人们忽然又回想起来,那个一边跑一边打针的马拉松冠军希克斯,在那届奥运会后,再也没有参加过大型比赛……
最有名的例子,可能是美国著名女子短跑运动员,“花蝴蝶”乔伊娜。
就是在1988年的那届汉城奥运会上,乔伊娜在女子100米比赛中以10秒54的成绩夺冠,这个成绩到现在依旧是奥运会纪录。而就在当年美国国内的奥运会选拔赛上,乔伊娜还跑出了10秒49的世界纪录。
10秒49是个什么概念?2016年里约奥运会,女子100米的夺冠成绩也就是10秒71——那可是过去了整整28年!在塑胶高弹力跑道、高科技气垫跑鞋、减风阻的运动衣都被发明之后,女性人类依旧无法打破,甚至接近乔伊娜当年创造的那个世界纪录。
可是,1998年,乔伊娜在睡梦中悄然逝世,只有38岁。无数人怀疑,是过量服用兴奋剂夺走了她的生命。
无论如何,人类认识到了兴奋剂的危害。
1968年的墨西哥奥运会,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反兴奋剂的检测出现了。
但回过头来看,也没什么可以特别兴奋的,因为这只是意味着,一场“猫捉老鼠”的好戏,正式拉开了帷幕而已。
4
在那一届的墨西哥奥运会上,瑞典现代五项选手利延沃尔成为奥运史上兴奋剂违禁第一人,但是,他服用的违禁药物只是过量的酒精。
是那届奥运会特别干净吗?并不是,是那时候的反兴奋剂手段,实在太落后。
简单介绍下兴奋剂的类型吧。
第一类可以概括为“不会累”,其实就是中枢神经兴奋剂,像咖啡因、可卡因、麻黄碱等,前面提到过的耐力跑运动员服用的鸦片酊,也属于这类。这类兴奋剂,是最先能被检验出来的。
第二类可以概括为“特有劲”,就是类固醇。其中比较有名的是睾酮。这类吃了之后肌肉力量明显增加,骨骼变粗壮,女性特征渐渐消失。在中国,俗称“大力补”(美雄酮)。大家可以回忆一下当年号称是一直服用“中华鳖精”的“马家军”。
在2000年悉尼奥运会之前,类固醇药物很难被检测出来。但就在那一年,检测手段有了极大进步。也就是在那一年,“马家军”获得奥运参赛资格的7名队员中,有6名没有参加悉尼奥运会。而中国女子游泳队的一位世界纪录保持者,同样也被内部规定不许去参加奥运会。
第三类就高级了,称为“EPO”,是促红细胞生成素的简称,原来用于治疗贫血。运动员吃了之后供氧能力增强,耐力等各方面能力提高。这类兴奋剂在历史上相当长时间根本无法检测出来。
第四类就是各种杂类了。比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朝鲜男子射击选手金正洙获得了男子10米气手枪铜牌和50米手枪银牌,但赛后被剥夺了奖牌,因为他被查出服用了“兴奋剂”——严格意义上,其实是“兴奋剂”的反义词:一种叫“心得安”(普萘洛尔)的镇静剂。
第五类,是最新的高科技,被称为“基因兴奋剂”,通过改造人体基因来增强运动员的各项能力。对不起,这个目前还处于猜测阶段,现在所有检测手段都检测不出来。
虽然自1968年墨西哥奥运会开始,人类已经决心把借助药物提高成绩的运动员踢出去,但一直心有余而力不足——反兴奋剂的检测方法,一直是要等兴奋剂出来后才会被发明和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