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暮星之家(第4/5页)
谷春是汉成帝宫廷中的一个小官。他也是气功的修行者。他死的时候,身体还是温的。因此当他下葬的时候,他的家人拒绝钉上棺材盖。三年后,他突然出现在他生前所在的村庄的大门顶上,坐在那里。当他的家人听说了这个消息以后,他们打开谷春的棺材,结果只看到了他的衣服。在大门顶上过了三夜以后,他拒绝了家人要求他回家的恳求,然后消失了。后来,人们又发现他重新出现在长安城一个主要城门的顶上。但是三天后,他又一次离开了。历史记载上说,他最后出现在太白山上。因此后来有人为了纪念他,就在顶峰上修建了一座道观。
不过,太白山最著名的隐士却是另一位道教徒——孙思邈。公元7世纪上半期,孙思邈第一次来到这里,把他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都用于在太白山上采集药草,完善他的医学知识,以及修道。尽管有几位皇帝召请他做宫廷里的高官,但是他更愿意专心致志于道教修行和医学实践。他说,不管病人的社会地位或社会关系怎么样,医生应该给所有的人治病。他在老百姓当中赢得了崇高的声望,被人们尊为“药王”。直到今天,他仍然是中国最伟大的医生之一,也是中国第一位营养学家。
孙思邈去世的时候,留下了两部著作:一部总结了他所在的时代以前的药方(《千金要方》),另外一部则收集了他自己的杰出贡献(《千金翼方》)。在《千金翼方》中,他记载了用海藻和鹿茸治疗甲状腺肿大,牛肝和羊肝治疗夜盲症,杏仁、谷白皮和蜀椒治脚气等治疗方法。
作为中国一座主要的道教修行中心,太白山的重要性最终在接下来的一个世纪里得到了承认。那个时候,道教作者司马承祯补充了十大洞天的遗漏,把太白山列在三十六小洞天的第一座——在这些洞天里,人们能够找到或者炼制长生不死药。大约在太白山被列入道教名山名单的同时,李白在自己的古风系列中,写下了这首诗:
太白何苍苍,
星辰上森列。
去天三百里,
邈尔与世绝。
中有绿发翁,
披云卧松雪。
不笑亦不语,
冥栖在岩穴。
我来逢真人,
长跪问宝诀。
粲然启玉齿,
授以炼药说。
铭骨传其语,
竦身以电灭。
仰望不可及,
苍然五情热。
吾将营丹砂,
永与世人别。
太白山不仅是想成仙的道教徒的家,也是儒家隐士的家。中国隐士传统的一个循环论题是,与其说隐居意味着放弃社会,还不如说它意味着放弃贪欲。作为一个原则,隐士们首先通过改造自己,进而寻求改造社会,因此他们中的很多人来太白山是为了冷却自己的热情的。
早在公元1世纪末,儒家隐士就已经出现在太白山麓。这段时期,选择隐士茅篷而放弃宫廷职位的学者的数目大量增长。这段时期,学者们不再仅限于掌握通常的一两部儒家典籍,而是对接受更广泛的教育产生了兴趣。
这第一批汉代学者学到了与大部分主要典籍相关的广博精深的知识,挚恂就是这批学者中的一位。他吸引了十多位弟子,到太白山的隐居地跟他学习。其中一位弟子叫马融,他的才华使他很快成为挚恂最喜爱的弟子。后来,马融娶了挚恂的女儿,在太白山上创建了自己的学院。公元166年,马融去世的时候,被公认为是儒、道两家典籍注释者的泰斗。有一千多人宣称马融是自己的老师。
来太白山跟马融学习的人中,有一个人叫郑玄。虽然郑玄曾经师从当时很多著名的先生,但是他还是没有马上被马融所接受。他被迫在附近搭了一座小茅篷,并通过马融的其他弟子,间接地接受指导。有一次,马融在解决一个涉及天体运动的问题时,遇到了麻烦,他的一位弟子说,郑玄能解决这个问题。郑玄迅速地解出了答案,最后被接纳加入马融的核心圈子。跟马融学习了几年以后,郑玄离开了太白山,到长安开办了自己的学院。在那里,作为经典的注释者,他的声望最终超过了自己的老师。当他准备离开太白山的时候,马融抓着他的手说:“大道随你东去了。为它而尽你所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