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3章 贷款之意外(第2/3页)

当然了,事后他们在细节上做些心思,衬托下文人死节要比武人战死更难得,地位更高,那也是必然的事情。

比如,在这忠烈祠中的供奉位置,就有讲究吧,谁在最显眼的位置什么的,谁在犄角旮旯之地,他们就能花心思了。

崇祯皇帝当然也不会固执到什么都按自己的意思来,能走出这一步,相对以前来说,已经是进步不少了。文贵武贱这种事情,已经深入人心,不是自己一道旨意,就能真正改变过来的。在小事上做一些适当地让步,也是一个帝王管理手下应该要掌握的诀窍。

当然,忠烈祠的建立,也不是一句话就可以的,还有很多事情要做。

比如,如何才能评定为忠烈,可以入忠烈祠,这需要制定一个具体的细则出来才可以,而不是靠一个模糊的为大明而死;光是这个细节的讨论,就会耗费君臣不少的精力。

还有,修筑忠烈祠,要钱吧!忠烈的待遇,和其他要区别开来,肯定也要更多的钱,还有地位名誉上的区别。这些细节,也是要君臣讨论的。

对于这些事情,文武百官可以说是没有一点经验。

但是,崇祯皇帝的灵魂好歹来自后世,有可以参考的地方;比如烈士的评定和待遇,还有军中发放标记大明将士的铭牌,这样就算大明将士战死,也不至于混淆,将士该有的荣誉就能有。

因此,可以说有关忠烈祠的一切,都是在崇祯皇帝的主导下进行的,这也是崇祯皇帝凯旋回到京师之后所做的第一件事。

忙着这个事情,崇祯皇帝自然也就要关注和这个事情有关的其他事情了。比如朝廷财政收入的问题。

其他方面,都是符合他的预期,但是有一件事,还是出乎了崇祯皇帝的预料。

大明皇家银行的各省分行,经过这几年的推广,都已经设立完毕。但是,在存贷款方面,却不是很理想,哪怕是在江南商业气息比较浓的地方,也是如此。

为此,崇祯皇帝仔细地翻看了有关信息,最终他发现,贷款的条件限定,因为怕贷款收不回来成为死帐,就定得比较高,抵押之物的价值要高于贷款本金才可以。这让很多民间商人都比较犹豫,就怕贷款做事亏了之后,抵押物就没了。

连江南这边都是如此,其他地方就更不用说了。

由此,崇祯皇帝在文华殿召集群臣议事,针对这个事情,要他们想想看怎么应对才好?

开场白,崇祯皇帝就直接是简单明了地说道:“银行里的钱,决不能躺着不动。只有让他流动起来,让钱去创造更多的钱,才符合朕设立银行的初衷。但是如今连江南一带,贷款的人都是极少,诸卿可有何看法?”

他说这个话的意思,并不是说要赚更多的利差,而是百姓贷款去做生意,就能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让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

来议事的这些官员,自然是事先得到通知,知道要说这事,因此也有准备,首辅薛国观就首先出列奏道:“陛下,民间不敢向银行贷款,实乃担心还不起的时候,担保物被官府没收,因此畏手畏脚。微臣以为,要是担保物不是那么贵重,或许有百姓会试试?”

其实,还有一个理由,他们都没敢说。

如果没有地方都察院的督查,厂卫的督查,那地方官绅绝对乐得去贷款,凭他们的身份地位,这钱到了他们的口袋,再还给银行,都不会是那么容易的事情。

没有了这些有实力的地方官绅去贷款,普通百姓面对朝廷所开的银行,天然就有一种畏惧感。而且他们的眼光有限,承受的风险有限,种种原因加起来,出现如今这种局面,也是可以理解的了。

东厂提督王承恩也紧跟着出列,向崇祯皇帝禀告道:“陛下,东厂收到一些省份的消息,说有地方官绅在暗地里也在阻扰民间向大明皇家银行的分行贷款。只是他们通过私下的合规手段影响,因此当地番役并没有采取措施。要不,奴婢让他们去敲打一番,或者抓几个出来杀鸡骇猴?”

在东厂提督的位置上坐了快两年了,王承恩的话语中,不自觉间也带了点狠辣之意。

崇祯皇帝一听,便皱着眉头问道:“何种合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