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阅读背景:字体颜色:字体大小:[很小较小中等较大很大]

第五百五十五章 绿色曲线(第2/3页)

苏城选择的旧巴库油块尚在生产,处理前的综合含水量倒是有65%,比失去价值的80%以上要小不少,说明尚有利可图,也是这里尚在开采的原因。不过,提捞100吨的液体只有35吨的原油,差不多到了二次采油的边缘。

如巴库油田这种含水量65%的油井,也正是各国油田最需要三次采油技术的鸡肋油田——财大气粗的欧美公司,不可能像是中国石油公司那样,维持数万人的庞大队伍,只为了几千口综合含水量超过90%的油田,他们高昂的人工和设备成本,会把采出来的利润都吃掉,许多公司甚至放弃75%含水量的油井,或是采取间歇性开采的措施。

BP的技术总监杜卡特,对油田的状况知之甚深,他从屏幕的一头看到另一头,再看看控制室内的其他设备,迅速掌握了要领,然后盯着不停跳跃的含水量,道:“要多久才能测出准确的含水量?”

“两到三个小时,能有一个不太准确的含水量,误差值不会偏离的太厉害。”

“现在是……62%……嗯,61%了,比注入前少了4个百分点的样子,这是不准确的缘故吧?”杜卡特说的还算委婉,如果只下降4个百分点,他觉得价值寥寥。

苏城笑笑,道:“含水量是根据提捞上来的液体分离后计算的,计算机自动取值,提捞的越多,自然会更准确。”

停了一下,他重复前面的道:“大概两个小时左右,井下的状况就会稳定下来,再得到的数值就比较接近平均值了。不过,我们不准备归零,这样的话,两个小时后的数值会有偏差,三个小时以后会相对准确。”

“理解,这么说,目前比较准确的是产液量了。”

“没错。”

杜卡特掏出笔记本看了一眼,道:“我这里记录的数字,压裂和聚合物驱以前的日均产液量是94吨,这个数字正确吧?”

杨明立刻核对了自己的笔记,回答道:“是的,压裂前的日均产液量是94吨。”

“平均每小时产液量3.92吨。”杜卡特的腿有毛病,拄着文明棍,脑子却转的飞快,接着又道:“平均每分钟的产液量是0.0653吨,嗯,这样说不准确,平均每5分钟0.3267吨,平均每10分钟0.6533吨。没错吧?”

“3的循环和6的循环,没必要四舍五入。”秦院长更是个考究狂人。

杜卡特呵呵一笑,低头记下刚才说的受罪,然后抬头看向显示器,道:“现在是27分钟,产液量3.051吨,嗯,相当于……”

“每分钟0.113吨,每5分钟0.565吨,每小时6.78吨。”秦世维飞快的得出了结论。

“若是保持这个速度,日产量能有……163吨?”杜卡特讶然道:“产液量增加的可不少,有73%了,这是压裂的效果吧?”

“没错,而且比较稳定。”苏城对这个数字并不惊讶,笑了笑,又道:“就我们的经验来看,熟化和压裂结束以后,产液量就不会有太大的变化了,毕竟是机械提捞作业。接下来就看含水量的了。”

杜卡特微微点头,道:“即使含水量不下降,光是这个产液量,就能提升产油量了,怪不得你说产油量能超过50吨,光是一个压裂作业,就有57吨的产油量了。”

他说到这里,自己陷入了思索。

秦世维双手相握,捏的手骨嘎嘣响,笑道:“你们也测试过压裂作业吧,有过几次73%的产液量提升?”

大华实业掌握的技术里面,三次采油和压裂作业是一体的,更是有一个专门的项目组负责该技术细节。这种人力和资源上的投入,是远远超过同期的其他公司的。

杜卡特恍然道:“你的意思是说,大华的压裂技术增加的产液量更多的?”

“不是这么简单的。”秦世维得意的双臂抱胸,隆起的肌肉块像是健美先生似的。

“那是为什么?”难听的东京腔再次响起,却是西冈茂从井口回来了。

秦世维看不惯小日本,嗤道:“你不是去检查了吗?”

“看来没有问题。”西冈茂实话实说,接着又问:“大华的压裂技术,有什么复杂的地方吗?”

“这就是我们的事了。”秦世维不客气的转过头去,理都不理他。

林永贵轻拍额头,暗想:没想到张玉明做活做的挺好的,果然是国际水平的计量专家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