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 真作假时假亦真(第3/6页)
贾教授除了出色的鉴定能力外,还拥有一流的模仿能力,尤擅书法。他四岁习字,所有名家的法帖全都临过,近七十年的时间,练就了一手以假乱真的好手艺。
陆钟说,一只羊可以剪很多次毛,但只能剥一次皮。这一次,要把汪锦保的全副身家都搞定,让他再也不能害人。整合以上这些有形的和无形的资源后,陆钟为贾教授度身订做了这次的局,玩就玩个史无前例。
鉴定是门科学,但里面的水很深,这点贾教授最有心得。并不是东西送进研究所就能得出统一的标准答案.选用什么样的方法,各项检测安排的先后,出来的数据等等,都要靠专业人员自己分析决定,就像名医能从一张X光片中看出很多东西,庸医可能什么也看不出,同样的仪器也可能做出不同的鉴定结果。更关键的是,这不仅和鉴定师个人的能力本身有关系,还跟鉴定师跟送检人的关系有关系。
汪锦保是个极度敏感且疑心很重的人,陆钟想到最好能让他置身在只能做直观鉴定,不能做仪器鉴定的环境中,所以,他选择了距离京城千里之遥的武当山。这里历史悠久传说众多,是理想的制造奇迹的地点,也是汪锦保鞭长莫及的地方。就算他去了也必须仰仗本地人带路,传递各种消息,这么一来自然有空子可钻。
选定了地方之后,就该寻找合适的宝贝来制造了,就像是杜撰一篇小说,这需要素材,大量的素材,而这些素材最好是有根有据,于是,大家开始了对武当山的考察,上下五千年,几乎所有关于这里的传说都被挖了出来。最后,陆钟从一大堆关键词中选出了一小部分:道士,缸葬,不二和尚,晋朝,谢允。
优秀的老千离不开想象力。陆钟从关键词开始延伸,进而想到了同为晋朝最著名的人物王羲之。
东晋王家是个大家族,不仅王羲之崇尚道教,他整个家族都崇尚道教,王羲之老年辞官后更是与道士许迈修炼深山,炼制丹药,采药石不远万里,遍游诸郡穷诸名山。另外王羲之爱鹅世人皆知,《换鹅帖》也有这么一段传说,既然《换鹅帖》的主人是个道士,那么这个道士有没有可能后来就去了武当山呢?所有有利的元素都可以利用起来,加工,再造,揉碎了打散了再重新组装起来。一千七百年前的事,谁也不知道究竟是真的还是假的,历史原本就是流传于世的一段段故事,唯一的不同是正史流传在书上,野史流传在人们嘴里。
最后选定《黄庭经》也是有原因的。贾教授本人曾多次临摹《黄庭经》的拓本,自认能做到以假乱真。正好他手中还收藏了一卷将近千年的空白帛本,精心处理后,他就开始了摹写。
把经书放进沉香木盒子里,再把盒子和干尸放进大缸中,汉代的白膏泥重新打湿变软后密封了缸口,乍一看,还真像那么回事。如果不做C14鉴定的话,谁也看不出这是假的。
东西选定了,接着还得找个好地方埋下才行。
陆钟选择了远离武当山风景区的五龙宫附近,五龙宫早已破败,平时游人甚稀,但真正懂得武当山历史的人都知道,这里是八百里武当历史最悠久的第一座皇家道场。五龙宫附近的黑虎涧旁亦有着武当山规模最大的一片道士墓群。在黑虎涧的附近,陆钟他们一次次的寻找,终于发现了一处位于半山之中的已经残破到只剩下塔基的道士塔。
正是利用这个道士塔,经过仔细加工处理后,变成了一个“地宫”,接着在“地宫”附近埋下货真价实的钧窑瓷片,还有贾教授精挑细选收购来的高仿钧窑瓷器和汝窑小盏。又在山下寻了户破败不堪的农家,高价买下了农家的屋子以及屋里的所有物件。
大家把那些砖一块块地拆下,运到半山“地宫”旁边重新组合好,就连屋顶上已经开始发霉的茅草屋顶和摇摇欲坠的柴棚也同样搬了上去,就这样,一处可能藏有宝贝的民宅出现在半山之上。
事已至此,已经完成了三分之二,剩下的三分之一才是最关键的部分,如何才能把那两口缸埋进地下,埋在“地宫”的下面,而又不被发现呢?
还是陆钟想了个最简单却最有效的办法,挖了个长长的地道直达“地宫”正下方,所有挖出来的土,都用麻袋装好,编上号码。把缸埋进去后,再按照编号上的顺序依次回填那些土。做完这些后,再把在二十米开外的地道口上也用植物遮挡起来,谁也看不出这地下的秘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