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阅读背景:字体颜色:字体大小:[很小较小中等较大很大]

第93章(第3/9页)

说不定真出事的时候,他已经被外放出去,远离朝中争端,谁又能说得准呢。

外面对突然换主考官的事议论纷纷,他们这里则重回安静。

白和尚跟高老四,不由自主翻看纪元划过的“重点”,也就是纪元说,可能会考的部分。

不知道为什么,他们就是想看看。

当然了,这并非实际划出来的,而是纪元划过之后,他们记在脑子中的。

此刻,京城当中,今年会试的三千九百人已经齐聚。

三千九百多举人,在各自的家乡,都是举足轻重的人物,如今在京城备考,跟童试的学子没什么区别。

所有人都盼着赶紧考完,更希望赶紧出成绩。

这考试并非改变命运的考试,而是决定自己是不是能成为人上人的一步。

毕竟能参加这样的考试,已经是世俗意义上的人中龙凤。

他们想的,并非出人头地,而是一步登天。

而这种期盼,一般会更为强烈,更能牵动心神。

他们尝到权力的一点甜头,便会忍不住渴望更多的权力。

说整个京城都在为此事躁动,一点也不为过。

三千九百多举人,主要分为三种。

第一类,人在国子监读书,如今能在国子监读书的,多少王公贵族,又或者各地推荐上来,身份也是不俗。

他们大多本就有良好的家庭教育,各家藏书无数,起点比别人高出不知多少。

但要说天赋,却不好说的。

毕竟这种教育资源下,便是普通学生,也能学个七七八八。

第二类则是各家族培养出来,他们的家族也不同凡响,多是当地大族,自家的家学不用多说。

这部分则是读书风气极好的地方为多,比如江南一带,江浙江西都在其中。

他们文化底蕴深厚,学问也扎实,更是从举子堆里考出来。

对他们来讲,是把握不好朝廷的风险,答题的时候,还是有些不同。

第三类,算是更为边缘化的举子们。

纪元他们所在的建孟府属于中间,说教育资源好,那比不上江浙,更比不上京城。

说教育资源不好,那云贵川,甚至西北边域还有话要讲。

可硬要归类,他们算是一类。

出身一般,所处的环境对科举虽看重,却没什么资源。

偏偏这类出身的学子又有一个极大的好处。

他们从开始读书时,就知道读书的苦楚,更比旁人经历得多,故而较之其他学子更加坚韧。

往往可以出人头地。

学子们境遇不同,最后的目标却是一致的。

纪元他们在武营这住还好些。

如果去了客栈住,就能发现,每日对这些的讨论有多少。

当然,还有关于录取人数的讨论。

听说今年的考生人数更多了,录取的人数也会增多。

但也不一定。

谁让现在那么多进士,举人等着做官。

科举录取的比例,是在逐渐下滑的。

考生一年年增多,位置就那么几个,除了卡住科举的名额,似乎也没什么别的好办法。

再者,越往上走,职位却分明。

朝中也不需要那么多的“高级官员”。

对今年的录取比例,多数人都持悲观态度。

有人讲,去年两千多人,一共录用了一百五十人。

今年近四千举子,只怕也还是这么多数字。

具体的,还要等考试之后再说。

他们都在京城了 ,礼部商量起来也方便。

四月初七,纪元他们再次检查东西,今天下午就要搬进贡院。

等到初八早上正式开始。

天齐国会试规定了,会试前一天就要入贡院,因为会更加仔细搜查考生是否有夹带,每个人的身份信息是否吻合。

不止如此,更要考前签一份文书,如果有夹带,作弊,交头接耳,甚至多说话的情况,成绩都会直接作废,以后永不录用。

特别定在下午检查,也是为了维护举子们的体面,贡院门口专门有搜查的地方。

听说在前朝有段时间,学生们要当众去掉外衣,里里外外都要检查清楚。

这种方法虽然很快叫停,但带来的影响却是巨大的。

读书人一向要脸面,要自尊。

这种当众搜查,是真的有失体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