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章(第4/9页)
对待事情同样也要思考。
后面又写:“且忘民之忧以恣其乐者,其信盖有所恃焉...使环顾其民而皆有二心焉。吾见君之独立于庭也,而若是非者非一日之故也。”②
忘记百姓忧愁反而很快乐的人,心中肯定有恃无恐。
还会以为反正他们不快乐跟我有什么关系,又不会妨碍到我。
那有一天,百姓们忧愁一定会发展到让你也担忧,让你不得不去看。
那个时候再看看周围人,你跟百姓一定会有二心。
国君跟百姓离心,站在庭院里环顾四周,发现只剩自己,那就说明这种情况不止一次了。
不顾及百姓的君主,一定会众叛亲离。
全篇写的都是忧民跟民忧的关系。
从根本上分析君主跟百姓的联系,以及诚心为民,施恩于民的想法。
这跟孟子整书的想法也是相合的。
第二场第一题答完。
第二题为“定四海之民,君子乐之。”
同样出自孟子,意思是,安抚天下的百姓,是君子们最开心的事情。
君子讲仁义礼智。
定四海之民,是君子们乐见的事情。
为什么呢?
因为这是一个君子的本性,他们本来就喜欢做,这是从内到外的本心,不为其他,就因为他是君子。
此题说的是君子为何是君子。
不是做了这些事就是君子,而是君子本来就是这样的人。
这是在约束读书的读书人,让他们成为一个仁义礼智的君子。
这跟第一题竟然有些呼应。
如果读书人真的能达到这种理想的状态,想来上面那题,忧民之忧者,必然水到渠成。
四月初八晚。
第一日考试结束。
纪元分析了下,第一场考试内容都是《论语》。
第二场都是《孟子》。
难不成明日上午中庸跟大学各一道。
下午考五经两题?
这么看的话,好像确实是如此地规律。
最后一日上午,就是最后一场第五场的考试,应该是孝经跟试帖诗。
总的来说,跟正荣县县试顺序没差太多。
但每一场的考试是一本本的考。
也算有规律。
四月上旬的天黑得很。
纪元却早早闭上眼,先是默背中庸,再默背大学。
这两本加起来不过五六千字,背起来不难。
如果明日上午真的考这两本,那他算是再次复习。
等到快要休息,纪元才点上蜡烛,铺了被褥睡觉。
也不知道是不是习惯了。
还是以前睡过更差的床。
纪元沾了枕头就睡,睡得还很香甜。
每逢大考,他的睡眠质量都格外好,像是身体都知道,必须好好休息,才能好好考试。
四月初九早上。
醒来的学子们看着手里新做的饼子,正荣县十二学子不再狼吞虎咽,不管这饼有多香,都要吃个五分饱即可。
等试卷发下来,纪元定睛一看。
第一题出自中庸,“君子之道费而隐。”
第二题出自大学,“大学之道。”
看到第三场考试的两题,纪元几乎能看出出题人的恶趣味。
昨日的考试,一日论语,一日孟子。
都是第一题起手很难,第二题简单。
今天的考试,一个中庸,一个大学。
看似中庸的“君子之道费而隐”不好答。
其实大学的一句“大学之道”才是包罗万象,答不好就是四不像。
这题目出得不刁钻,却带着一股恶趣味,就是要让学生随时落入“陷阱”。
四书题目都是这样,下午五经考试,纪元都有些期待出题人会给什么题目了。
第一题:“君子之道费而隐。”
意思是君子之道广大而且精微。
看着似乎有些矛盾,但同样在阐述君子之道。
实际是讲,一个君子,做到圣人一样的境界,也能做好普通人的事情。
结合上下文的话,拿君子跟普通人相比,跟圣人相比。
是在讲君子是可以学习并进步的,最开始都是普通人,等达到最高的境界,那就是圣人了。
从这点破题,应该问题不大。
如果从普通人做到圣人,可以从努力学习分析,也可以从实践分析。
只要沿着一条线写下来,文章便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