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阅读背景:字体颜色:字体大小:[很小较小中等较大很大]

第二十八回颠沛流离悲百姓饥寒交迫涣军心(第3/6页)

这番说话听得在皇帝旁边侍立的杨国忠和高力士等辈,面色全部变了。玄宗顿足嗟叹道:“此皆朕之不明,悔已无及。多谢老丈直言。”解下玉带,温言谢遣。

铁摩勒向秦襄问知他的来历,待郭从瑾告退,便道:“郭老前辈,我送你一程。”郭从瑾认不得他,有点诧异,秦襄道:“这位铁都尉刚从九原来,月前尚与令徒百英兄在一处。”郭从瑾道:“原来如此,老朽也正想投往郭令公军中。”

铁、秦二人将郭从瑾送出五里之外,铁摩勒告诉他杜百英在金鸡岭辛天雄处,临分手时又想起一事,再拜托郭从瑾道:“郭老前辈若是见到令公,请转告他我在长安曾见到贺崑,恭贺的贺,崑仑的崑,此人与宇文通往来甚密。请令公小心。”

回来途中,秦襄听了铁摩勒细说贺崑之事,对宇文通也起了疑心,但叮嘱铁摩勒不要多言,暗中留意。

过了咸阳,逃难的生活更是越来越苦,兵士逃亡,日有所闻,不消多日,十停中便已走了三停。这日到了一个地方,名叫马嵬驿,忽然碰到了一场大风雨,打得旌旗零落,人仰马翻,车篷破漏,衣甲不全,无法再往前行,只好到树林中避雨,找到了一个破庙,给皇帝贵妃王子们栖身,士兵们则只好躲在大树底下任由雨打。

这场雨一连下了数日,积水成灾,桥毁路坏,前行不得,后退不能,大队人马被困在马嵬驿,这时已是初秋时分,气候渐冷,兵士衣单,当真是饥寒交迫,苦不堪言!

从长安带来的军粮早已吃光,沿途从民间搜索来的粮食有限,要留供御厨以及杨国忠等皇亲国戚享用,士兵们只好屠杀马匹,采摘野菜充饥,过不了几天,军马屠杀殆尽,野菜也难以寻觅了。将士饥疲,都怀愤怒,怨声四起。

铁摩勒与士兵们同甘共苦,深知士兵们的怨愤,心中忧虑,难以言宣。这日幸喜雨已停了,但尚未放晴,铁摩勒上山打了两只獐子回来,晚上熬了一大锅肉汤与士卒们同喝。

他们在林中燃起野火,那锅肉汤每人分不到一小勺,士兵们聚在一起,大发牢骚,十个有九个都在痛恨杨国忠,有的还骂到了杨贵妃!杨国忠的卫士也听到了,在群情汹涌之下,他们哪敢前来干涉,只有远远避开,佯作不闻。

士兵们中有人叹道:“看来咱们已是注定了要命丧他乡,这副骸骨,不知埋在哪个荒山野地?”愤气未平,乡思又起,也不知是谁先哭出了声,顿时间呜咽之声四起,饶是铁摩勒这样的硬汉子,也不禁心酸。他既是伤心,又是忧虑,心中想道:“士气沮丧,一至如斯,若然碰到敌人,准得一败涂地!”

有个擅于吹笛子的小兵,吹起了家乡的曲调,又有一个军中的小主簿(掌管文书的官儿)用嘶哑的声音,唱起了杜甫的一首诗:“支离东北风尘际,漂泊西南天地间,三峡楼台淹日月,五溪衣服共云山,羯胡事主终无赖,词客哀时且未还,庾信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

这诗是杜甫咏怀古迹诗五首之一,说的是南北朝文人庾信的故事,他在南朝的梁亡之后,流落于西魏北周,终于老死他乡,曾作有《哀江南赋》表达乡思,充满了故国兴亡之感。杜甫此语借古迹咏怀,以庾信自况,也是自伤飘泊的。

唐朝诗风最盛,尤其李、杜二人的诗篇,当时差不多人人都能吟诵,士兵们纵使不知庾信其人其事,也略解诗中之意;纵使不解诗中之意,也听得出诗中那种愁思。“支离东北风尘际,飘泊西南天地间……”这两句诗一唱起来,叹息声与啜泣声便此起彼落了。

铁摩勒不忍再听下去,悄悄离开,忽地有个宫女从林中闪出,说道:“铁都尉,我正在找你,公主有请!”

铁摩勒怔了一怔,道:“夜已深了,这个时候去谒见公主,怕不便吧?”那宫女道:“公主不在‘行宫’,她在后面的林子里等你,有紧要之事与你商量,你快去吧。”

皇家有皇家的规矩,这时虽是逃难之际,皇帝住的也是座破庙,但依然要尊称为“行宫”。在“行宫”周围的数十丈方圆之地,除了是龙骑侍卫之外,其他随从将士,都不许踏进,破庙后面的一片林子,也列为禁地。铁摩勒不是龙骑侍卫,但他官封“虎牙都尉”,是散骑侍卫的副统领,又是皇帝特别指定他护卫公主的,所以可由公主的侍女将他引入林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