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回风雨曾经相思了沧桑历劫大恨伸(第3/7页)
上官瑾把扇子一横,拱拱手道:“哦,原来是朱红灯大哥的师父与师叔!幸会幸会!朱大哥虽然壮志未酬,便马革裹尸;但死有重于泰山,有轻于鸿毛。他的死是重于泰山,我们做朋友的虽觉伤心,但也引为骄傲!人生总有一死,他死得好,死得值!做朋友的将他记在心头,好过无谓哀痛。姜老前辈,想必亦作如是观!”
他滔滔不绝,只顾谈论,把心中愤慨之情,化为悲壮言语,如长江大河,一泻千里。柳剑吟给了他几次眼色,他也不晓得。
他话方稍停,只见姜老头子蓦然在床上一跃而起,哈哈狂笑道:
“死得好!死得值!我有这样一个徒弟,可告慰于梅花拳列代祖师,可无愧对武林中所有同道!哎!红灯哪!红灯哪!”狂笑之后,继而悲声,突然仆地不起,待众人上前,却已瞑目了!
红衣女侠,大放悲声,众人也低头垂泪,默语无言。上官瑾呆在那儿,自悔孟浪。卓不凡揩了揩泪对上官瑾道:
“上官兄,这不是你的错!敝师兄本已病在垂危,回天乏术。一时高兴,已是回光返照之象;而今骤闻爱徒死讯,刺激过深,就提不住气了。不过就是你不说,照他脉象看来,也挨不过今天的!”
话虽如此,上官瑾终觉懊悔。他狂生之气顿敛,默默上前对姜翼贤遗体行了大礼。
姜老头子死讯传出,碱泉子回民们都齐集致哀。死者不能复生,回民们把他葬在荒漠,立了坟墓,书上“义士姜翼贤之墓”,纪念他为碱泉子回民拼死力战,纪念回汉人民的一段友谊……
姜翼贤万里投荒,客死异地,但丧事却备极荣哀,有家人老友扶灵,有回族新交执绋。丧事过后,上官瑾对柳剑吟说出来意,请他们都回河北通州去。
原来李来中到了河北后,果然如愿以偿,继承了朱红灯的地位。这时义和团的拳民,已从四面八方涌来,集中河北。势力扩展很快,只涿州一地,就有二、三万人,通州更不必说了。河北境内,不论通都大邑或僻壤穷村,到处都是头裹黄巾、腰缠红带、手擎戈矛的拳民,甚至在京师之内,也已是神坛遍设、拳厂纷开,御林军也不敢奈何!
义和团这样浩大的势力,在河北压倒了官军,直隶总督裕禄初时还发兵去剿“拳匪”,却不料“拳匪”越剿越多,甚至连西太后的“龙车”也在丰台车站给拳民烧掉。裕禄的一个副将在涞水县和拳民开战,给活活击杀;任邱城的知府、统带等文武官员,也都受伤甚重。于是不单裕禄发了慌,连西太后也主张“安抚”了。
于是裕禄派人去召李来中和张德成入天津,李来中没说什么,张德成却拍案大骂:“我们不是满清的官吏,你总督搭什么架子!”裕禄自承错误,派人再请,愿“以礼相见”,以平等地位接待。李来中再三考虑之后,愿意接受。并宣佈继承朱红灯以前的政策,仍然是“扶清灭洋”。
上官瑾约略谈了最近的形势后,说道:“现在大局动荡,洋人有派兵前来之说,清廷虽说承认我们‘合法’,却是不大可靠。你们应该快赶回去!”
卓不凡拍案而起,大声问道:
“红灯战死,拳民被袭,情势如斯,还扶什么清?”
上官瑾苦笑道:
“这是我们总头目的决策,我不便插言。不过如果说他完全错误,也不见得。朱红灯在山东和袁世凯全面冲突时,还曾对我说过:满清我们要反,洋人我们要赶;但当现在外人侵犯,列强瓜分之声高唱入云的时候,反洋人就比反满清更要紧了。如果满清被我们逼得也不能不抵抗西方列强时,那就更好。所以朱红灯虽然和袁世凯开战,却也没有宣布取消‘扶清灭洋’的政策。”
柳剑吟想了半晌,慨然说道:
“朱红灯有他的道理。但如今形势,已甚分明。满清政府已是列强的共同奴才,想逼它和我们站在一条线上,也不可能了。而且纵是要和它联合,也应是‘以我为主’,而不是受它利用。
“不过话说回来。情势既然如此,我们一时也改变不了李来中的政策。我知道义和团之中分有‘反清’、‘保清’、‘扶清’三派,扶清派最多,保清、反清两派都少。我以为我们回去,大可扩大反清灭洋派的力量,使得李来中跟我们走;若我们置身事外,大局恐怕更糟。所以我主张听上官兄之言,立刻回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