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三 章(第5/8页)

司马氏是取魏而代的,魏公曹操时,以周室的王叔周公自居,大权在提,却还拥着一个无实权的傀儡天子。

他的军机都掌握在自己的三个儿子以及亲信部属的手里,自己则稳居帝都,挟天子以令诸侯。

这个策略是绝对成功的,那时群雄纷起,划地称雄,却都只能占领一个地区而已,还有很多势力不及的地方,仍是臣属于汉家天子的,魏公捧出了汉室天子,自然而然地拥有了他们。

所以,曹氏一直是势力最强的,终于慢慢地灭西蜀刘汉、东吴孙氏,结束三国鼎立一统天下。

曹操的儿子曹丕继位,觉得强敌俱除,用不到那个傀儡皇帝了。

虽然皇帝已经威胁不了他,也左右不了他。

但名义却仍是天下至尊,四夷来朝,高踞龙座受礼的不是他,毕竟有点不过痛,所以废汉帝而自立。

司马氏一直是曹魏的部属大将,曹丕要做皇帝势必不能再亲自领军了。

他的两个兄弟,曹彰有勇无谋,死于战争,曹植又太聪明了,一直为他所忌,被他排挤掉了。

渐渐的,大权落于司马氏,司马氏乃代魏而立,改元为晋而有天下。

皇帝就是用军事的力量发动政变而掌权的,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当然不会再让军权集中于一人之手。

但是又必须要维持一个相当数字的军队才足以巩固国防,抵挡外侮。

同时,还有一些地方未平定,有赖军力去维系的。

晋武帝只能把军权集中在几个人的身上,再让他们互相争权负气不和,以免他们合作而生叛。

司马子明看准了这一点,因为这一带是属于王恺的势力,他说可以替王浑设法争一部做过来。

王浑当然十分尽心,有所请求,无不照办。

晋武帝也有他的打算的,他知道王恺这个人不会有太大的野心,可是这个人太护短、太自私、气量也太小,所以才在拼命地排挤别人,扩张实力。

王恺本人倒不难控制,怕的是他一旦身死,他的军权落入家族中一个有野心的人手中,就麻烦了。

必须要在灾变末生之前,削弱一点他的势力。

因此准了王浑的奏,给了那样一份密旨,下令石崇对南方的边成军镇,考察军务编练情形,如有不法事情准许便宜行事。

皇帝这“便宜行事”这四个字下得很高明,那就是说,有问题的人,石崇可以有权处置,但是必须自己去做,皇帝可以支持认可,却不会派兵镇压。

司马子明自然明白皇帝的意思,他也不期望皇帝会作太多的支持,原就打算完全靠自己的。

自己手上一千名子弟兵,那是可靠的实力,却不算雄厚,因为这些兵镇守将差不多全有三五千人马,至少也在一千多。

只不过司马子明有两点可凭恃。

一点是身怀廷旨,另一点就是他的兵能打仗,尤其是那一百名卫士,个个身怀绝技,当初跟着他四处发财的,这是一批死士,也是一批高手,足堪为用了。

州县对钦差大臣不敢怠慢,但那些将领们却未必卖账,有的还客套地拜会了一下,有的借口军务繁忙,根本就不照面。

他们不来,司马子明却能找了去。

司马子明是副使的身份,有权“便宜行事”的,因此他带着所部,长驱直入对方的驻地去。

人不算多,但服装鲜明,就见得军容壮盛了。

而边境守年在长时间的戍守中,军纪较驰,相形之下,根本就不能比了。

司马子明出示了钦旨,那些将领们才慌了手脚,他们的靠山硬,可以不在乎石崇,却不能够蔑视皇帝的尊严,态度由踞傲变为客气了。

司马子明更懂得先声夺人,首先把自己带来的这一些军队,作了布阵的操练以及战技的表演。

骑兵演骑射;飞骑腾跃横沟,马上发矢,射靶则中的,射鸟则坠翼,箭无虚发。

步卒演戈矛之技,掷矛取五十丈外奔牛,徒手举百钧重担,一索飞悬,攀登绝壁,他那百名卫士没有一个是庸手,已经把参观者看呆了。

再看看那千人的兵阵操演,更是目瞪口呆,大气都不敢出了。

司马子明立威之后,才开始考察军务,各方面都要问,问得很详细,士卒有多少?平时作何训练?军备补给如何?生活情形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