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见草(第3/5页)
“踏着河岸的白沙,肩披着柔软的绸缎(此处似可视为一种理解错误。”
被练“宜解释为月光洒在身上,并不是真的在肩头披上条白练。),
站立在清朗的秋意中,明月升上中天,高悬在长安城的高楼上……“
那汉子这样解释这首诗的含意。
“怎么样,这是《白氏文集》中的诗句,与今晚气氛十分相配吧? ”
白氏,即白乐天。
“这是当年白居易居住在唐都长安时,赏玩中秋明月而作的诗句。”
“原来如此,果然是好诗,令人心中感慨无限。”
“嗯。”
众人正在齐声赞叹、争相吟诵这两句诗的时候,忽见东北方出现一个人影,在月光下,踏着潮湿的草丛,静静地走过来。
仔细看去,原来是一位僧尼打扮的女子。
女子来到众人跟前,问道:“系谁人来此清游? ”
“今宵月色宜人,故来此赏月……”
因为今晚月色分外明亮美丽,所以到这里来一边赏月一边咏诗。
其中一人这样回答道。
“可知此地系谁人之府邸乎? ”
女子又问道。
“不是大江朝纲大人的寓所吗? ”
“若论赏月吟诗,再没有比这里更合适的场所了。”
女子答道。
“话又说回来,尊驾深更半夜只身一人前来这种地方,您倒是何方人氏呢? ”
男人们七嘴八舌地回答过女子的问题后,又反过来询问那女子。
“我本是侍候朝纲大人的女侍之一。昔日众多曾经服侍过大人的人,现都已各奔东西,死的死,
走的走,如今留下来的就只有我一个人了……“
女子落寞的声音答道。
“虽然只剩我一个人守在这儿,更不知明天将会怎样。
然而,我却打算在此度过余生。“
听了这番话,来客中竟有汉子潸然落泪。
“刚才听到有人吟诵《文集》中的诗句,不知是哪位大人……”女子问。
“是我。”
吟诵白乐天诗句的汉子答道。
“刚才您将对句解作‘明月升上中天,高悬在长安城的高楼上,,不过,从前朝纲大人并非如此解读。”女子说。
“是吗? ”
“那又如何解读? ”
众人兴趣盎然,纷纷凑上前来。
“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那旬诗应该这样解……”
说罢,在众人面前,女子清澈的声音吟诵道:“明月诱人登上长安百尺楼……”
“啊呀,果然有理。细细读来,确实是这个意思呀。”
“并不是月亮升上了百尺高楼,而是诗人乘着月光登上了百尺高楼。仔细想来,的确这样解读更有道理啊。”
男子们无不钦佩,七嘴八舌地赞叹起来。
“我有一事相求各位大人——”
女子用严肃的口吻对大家说道:“我曾蒙朝纲大人惠赐这样一首和歌……”
“哦。是什么样的和歌? ”
众男子深感兴趣地注视着女子。
阴影弥堪惜
月华犹可怜
此宫缱绻处
踏沙且流连(此处指短歌,为日语诗歌( 和歌) 的主流,无韵,分五顿,计三十一音节,故别称“三十一文字”。
此处姑以五绝形式译出。)
“啊……”
“从未听到过嘛。原来朝纲大人还作过这样一首和歌啊。”。
众人纷纷议论。
“我想恳请诸位大人鼎力相助,帮我解开这首和歌的谜。”女子说。
解谜——意思就是解释和歌包含的隐意。
“唉,不懂啊。”
“究竟有什么含意呢? ”
众人苦思冥想,女子以悲哀的眼神仰望着月亮。
“烦请诸位大人记牢这首和歌,如果有哪位明了其隐意。务请烦劳大驾光临此地告诉我一声。”
静静地说完之后,女子在月光中深深低头致意。
然后,仿佛溶进月光中一般,女子无声无息地消失了。
四
“喏,事情经过据说就是这样了……”晴明说。
“可是,晴明,你又是怎么知道这件事的呢? ”博雅问道。
“女子消失之后,众人突然恐惧起来……”晴明微笑说道。
“呀。这女子肯定不是此世之人……”
“我们既然听她念诵了这首古怪的和歌,如果对其中的谜语置之不理,是不是会发生什么不妙的事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