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2章 风雨至,集结五百万大军(第2/3页)
冷酷无情,心狠手辣,坚忍果断,心理顽强,甚至在必要时残忍好杀,这些是一个大军团主帅首先必须具备。
放在王策的位置上,如果主动送八十万将士去死,就能取得战役胜利。你能不能狠下心,主动送他们去死?
如果需要你屠杀一百万战俘,才能达到战略胜利,你敢不敢下这个毒手?
想要成为一个出色的大军团统帅,姑且不说管理,不说作战的复杂,就说这些基本必须具备的素质,就真的不是一般高级将领能具备的。
不论九洲,不论中国古代,都是将星如云。可真真要说善于大军团的,真的不多,甚至可以说很少。
九洲也好,地球古代也好,很多名将都有统兵上限。超过,就等于超过他的能力范围。其实很多名将战场惨败,名誉扫地,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这。
外界纷纷扰扰,质疑王策是否能成为这一战的合格统帅。
却也只有袁川等少数俘虏,以及颜鼎等人,才依稀知晓,外界有多么低估王策。
王策未必是一个多么出色的中级军官,真要统辖千人或者五千人跟熊式武和高岱等大战一场,多半能把王策锤得漏尿飙屎。
但他王策肯定是一个合格的,出色的大军团统帅。唐帝选他来坐这个位置,有其他用意,但也多半是因为,整个北唐只有他王策具备这种素质。
袁川敢发誓,王策逼降大世军的时候,绝对流露过“不投降,那就统统死”的意思。
中肯一点,这是决定东洲格局的一战。单纯从战役意义来说,北唐胜,则将会形成南北相持不下的格局。上阳胜,东洲一统必成定局,并在与大律的赛跑中夺下先机。
上阳胜,没什么好说的。可如果是北唐战胜,那战场外的意义,就太多太重大了。
北唐胜,北唐就是一统大战中的第五强,是反抗人皇的最强大旗帜。
不喜欢人皇的人,一下子就会发现“诶?我找到组织了”。而这只是其中之一,其他的许多一言难尽,也不必赘言。
……
千年来,投入兵力最大的大规模决战,战争脚步正在走近。
唐帝深悉此战,对北唐有多么重大的意义。也深悉,整个北唐再也找不出第二个比王策更适合成为统帅的人了。
唐帝不是“不扯后腿就不舒服斯基”,他亲笔书写的特旨,跟着诸相如屁股后边就来了。
特旨只有一个意思:在战争结束前,王策对从二品及以下的人事任用,特许前线独断裁决之权。
就是说,凡是从二品副都督以下,王策想任命谁,就任命谁。看谁不顺眼,就请对方玩儿“吃饭睡觉打豆豆”的游戏。不必请奏,不用皇帝和朝廷批准,只需报备。
独断裁决之权,对王策来说,好像不怎么稀罕。可这一次,却是包括从二品,这绝对是石破天惊的权力。
宫泰平从第一天就被王策吊起来当成豆豆施虐,加上这个史无前例的大权,南方军团上到都督,下到总镇,没人敢吱声了。
王策没多想,心想这道旨意来的恰好。
在投放兵力高达四百万的大决战中,北唐现在的最大作战单位是一路三万人,显然无法满足实际需求。
王策下令,在不打乱编制的情况下,分别按三路,以及五路,临时增设“军团”这个最大作战单位。
六府一百四十万野战军,王策一道命令下来,在不打散原有编制的前提下,以每一路为单位,三路或五路合并为一个作战军团。
除了亲卫军等,直属都督府和大帅府的人员,以及后勤辅兵以外,拢共临时组编为十大军团。
解世铣等五大都督,第一时间表示支持。他们也不瞎,现有的作战单位,绝对无法满足作战需要,临时混编是必须的。
以路为基础单位来混编,是最为妥当的,绝对不会造成战斗力减弱或者配合问题。
其实,不光是北唐军增设作战单位,临时混编调整。
上阳军一样在陆续的为了接下来的大决战而增设了类似的作战单位,并且也在做相当大的调整。
这一波调整不小,但基本也是心里有数,有条不紊地进行。
皮小心调任为大帅亲卫军统领,卞应晟挂从二品头衔,调任为其中一个军团统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