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阅读背景:字体颜色:字体大小:[很小较小中等较大很大]

第159章 棉花是宝(第2/4页)

最终,天乾帝合上了折子,目光还是落回了那鼓囊囊的棉花上,又伸手揉捏了两下,不过从棉花团里发现了几根线,然后捏起一根凑到眼前仔细看着。

天乾帝问:“这就是棉花做出来的线?”

萧弘回答:“对,现在还粗了些,不过老师傅们说应该能更精细,可以达到丝绸的程度,但是比丝绸耐脏耐磨,可需要时间。”

萧弘见天乾帝放下,并没有多关注,便道:“其实精不精细不重要,重要的是它保暖!裁衣之时往里头塞入棉花,这就是一件御寒保暖的棉衣。被褥里面塞满棉花,就是一条棉被!如今百姓们多在衣服被褥里填充芦絮麻料,可毕竟没那么暖和,这棉花就不一样了,您要是不信,咱们可以做个验证。”

这话天乾帝有兴趣了,“你打算怎么做?”

萧弘于是转头对黄公公吩咐道:“公公,去将父皇的那副白玉棋子取来,另外再取同样大小的荷包三个,一个里面装满芦絮,一个里面装满丝绵,另一个容我塞棉花,还有一壶刚烧开的热水。”

说一千道一万,再好的设想总是没有眼见为实来的令人信服。

待黄公公将所需之物全部备齐,萧弘便将三十粒白玉棋子全丢进开水里,浸泡半炷香,再此期间,他将棉花全部塞进空荷包里,让三个同样鼓囊的荷包一个塞满芦絮,一个塞满丝绵,一个塞满棉花。

然后捞出表面烫手的三十粒棋子,各十个用小碎布包好,塞进三个荷包里。

“拿出去,挂风口处,每风,让宫女们对着它们扇扇子。等上一炷香的时间后,将棋子取出来,再看看哪个荷包里的更热一些,便可知什么才更保暖,父皇,您觉得可还行?”

天乾帝看着搁在桌上的两个荷包,摇头:“没有。”

两人等待稍显无聊,让黄公公盯着之后,天乾帝便稀罕地看着萧弘,问道:“这棉花究竟是谁想出来的主意?”

萧弘想也不想地回答:“惜朝啊,他在一本西域博物志上看到的,正好谢少卿出使西域,便托了他找找,第二年,栽种的人和种子就都送来了。”

又是贺惜朝,天乾帝已经对这位史上最年轻的状元郎已经不知道该如此称赞,此人学识之渊博,见识之遥远,大齐之中怕是再难找出一位,堪称一句妖孽,他便索性不谈。

目光又落在那份折子上,他用肯定的语气说:“这棉花浅谈也多半是他写的吧?”

“是啊。”萧弘理所当然地说,他转眼一想,未免帝王说他太依赖贺惜朝,便又补充了一句,“是咱们一起商议的。”

后面这一句,天乾帝没当回事。

他有时候也会担心萧弘被贺惜朝肘制,可转眼一想,萧弘也不是被人牵着鼻子走的人。

贺惜朝是一介文人,擅长笔墨,正适合萧弘这不愿拿笔,万事先做了再说的毛糙性子。

再者,就目前看来,贺惜朝对萧弘的影响不坏,没有挑唆着做出格的事情,他们两人其实是最符合古代圣贤对理想中君臣相处的描述。

君对臣以礼相待,臣为君做事尽忠。

就冲着这份太多详细而严谨的折子,除却贺惜朝怕也没人写得出,以至于就是今日萧弘做不做这个验证,天乾帝都是相信的。

毕竟再怎么巧舌如簧,口吐莲花,也不如做了充足准备,用严谨而理性的思维推演,一步步给出可以预见结果来的让人信服。

这个时代的人不太乐意花时间去选定样本,收集、整理和分析数据,因为实在耗费精力和脑力。

这就更显得前者浮在空中,后者脚踏实地。

一炷香的时间很快就过去,黄公公取下三个荷包,送了过来。

“咱们一块儿来取呗。”

萧弘这么说,父子俩便立刻快速的拆起来,之后摸着三处棋子。

“怎么样,父皇,哪个更热一些?”

天乾帝道:“丝绵的和棉花的倒是分辨不出来,不过芦絮的的确凉了一些。”

“丝绵多贵啊,就是锦缎的边角料一般人也用不起,所以这棉花保暖可以吧?”

天乾帝点点头,手中捏着棉花团,面露喜色,有些放不下手,他说:“得让人立刻多多种下去,西北苦寒,更需要棉衣。”他考虑了片刻,便对黄公公道:“宣户部尚书及农官立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