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重重压力(第4/7页)
“士贞。”常友连终于说话了,“你知道吗?自从昨天考试分数公布后,自从分数排名在电视上亮相后,我就一分钟也没有安静过。老实说,我听到的多数声音是怨恨,是指责,是批评,弄得我一夜没睡好,要是这样下去,恐怕我这条命也要搭上去了。”
贾士贞说:“常书记,真对不起。我没有想到会是这样。老实说,我昨天晚上两点多才睡觉,手机和电话几乎被打爆,但是我听到的大部分是赞扬,个别人有怨言,但经我一解释,他们倒也能理解。”
常友连把大半截香烟在烟缸里熄掉,说:“不管怎么说,我还是支持用这种办法选拔领导干部。它既体现了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也符合绝大多数干部的愿望。事物总是不断发展,不断进步,社会也要大踏步地向前发展,用现在的话来说,叫做与时俱进。如果没有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农村没有实行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广大农民现在能富裕起来吗?所以,我还是坚决支持你对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这一点,我作为市委书记的支持态度不容质疑。但是,士贞,我们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你还年轻,工作是事业,事业不能全由着性子来。人要有个性,这是对的。但也要讲策略。你记住我的一句话:为官之道,贵在用忍。士贞,这些天,我一直在想,你和我不是一般的上下级关系,有些话我不用去挑明。而且我完全可以不用考虑过去你对我的关系,就可以否定你的任何决定,但是我始终没有这样做,也不能这样做。”
贾士贞看着常书记,他感觉到常书记的脸上阴云密布,好像一场狂风暴雨即将来临的征兆。贾士贞做好了准备。因为任何天气的变化,都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还是那句话,天要下雨,娘要改嫁,随他去!刚才他在楼梯口见到程文武,程秘书的态度已经向他发出了信号。如果书记没有刮风,秘书绝不会下雨,秘书的态度,就是领导的晴雨表。即使这样,贾士贞仍然从内心钦佩、感谢常书记对他工作的支持,他仍然觉得常书记是一位比较民主,没有把手中的权力看得过重的市委书记。但是,常书记今天的态度却让他没了底。贾士贞想好的话,到了嘴边,又吞了回去,他依然满脸笑容地看着常书记。
就在这个时候,有人敲了两下门,原来是朱副书记。朱化民紧锁眉头,脸拉得很长,看都没看贾士贞一眼,就在旁边的沙发上坐下,气呼呼地说:“常书记,你说现在西臾被搞成了什么样子?从昨天晚上开始,我就被扰得无法睡觉,市委还有一点威信吗?现在到处都成了一锅粥。这样下去还得了?把书记的秘书,组织部的干部科长搞得威信扫地,叫他们还怎么工作,连领导的脸上都没了光彩!”
常友连看着朱化民,说:“老朱,说话注意影响,别凭个人意气。”
朱化民拍了一下大腿,说:“常书记,当初讨论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时,我就主张要循序渐进。现在各级组织部门都在搞公推公选,那种办法也是改革,干部们也能接受。公布一些职位让大家报名,然后组织评委进行公推公选。全国都在这样做,我们也跟着实行,等到哪天上面有了成熟的方案,我们再照办。不是出风头,独树一帜,异想天开就是改革。难道除了文化考试就没有别的方法了吗?我看用考试的办法也不是什么发明创造,而是复古,是封建社会的八股取士。凭一张考卷就决定了谁是状元。这个早已被抛弃了的糟粕,现在又捡起来当宝贝,还美其名曰改革!”
贾士贞一直在静静地听着朱副书记的类似发泄的怨言,好几次差点出口反驳。贾士贞看着常友连,又看看朱化民,常友连像是在看着文件,头也没抬,没有任何反应,仿佛办公室里只有他一个人。朱化民把目光停留在常友连身上,像是等待常书记发表支持他的意见,屋子里突然死一般的寂静。
过了一会儿,贾士贞终于忍不住了,打破了沉默,说:“我觉得朱副书记批评得很有道理,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到底怎么做才更科学,更合理,更符合民意,我认为还是要通过实践。至于到底是评委公推公选好,还是文化考试更科学合理?各人也有各人的看法,但公推的办法已经被公认主观性太强,不合理的成分比例太大。有些地方的所谓公推,并没有统一的标准,没有确切可以量化的条件,评委的公推只是根据被推人的单位和个人简介,凭个人的印象,做出主观推断,因此带有很大的主观性和片面性。但是应该承认这种公推比过去少数人决定候选人是一种进步。至于第一关采用文化考试的办法是否合理,是不是复古,或者说是否是封建社会的八股取士,这可以交给干部群众讨论。就我个人认识来说,从广大干部群众的反映来看,文化考试作为第一关还是深受欢迎的。因为这种文化考试真正体现了人人平等的原则,给大家一个公平合理的机会,就像高考一样。实践证明,文革时期曾一度使用推荐的办法,最终还是被文化考试所代替。在没有更好的办法之前,给大家同一个平台,让他们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可以体现公正、公平的原则。而过去由领导决定干部人选的办法的弊端在于,只有那么几个极少数人,才有机会接触到领导,而大多数人都不在领导的视野当中。这些大多数干部即使再有才能,领导也看不到。公推虽然扩大了领导的视野,但仍然局限在那几个人当中,这根本体现不了公平、公正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