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阅读背景:字体颜色:字体大小:[很小较小中等较大很大]

第十四章 借调秘密(第2/4页)

记得“文化大革命”中,三十五岁的贾显达正在地委组织部副部长的位置上,那些造反派批斗他时问他:“为什么你总是提拔你了解的人、身边的人?”他当时一气之下说:“正因为我了解他才提拔他,我不了解的人怎么提拔?难道从大街上随便拉过一个人来提拔吗?”为了这句话,他被批斗了整整一个星期,还被造反派打了几个嘴巴。

话是那样说了,但实际上,他在当地委组织部长那些年,很少用手中的权力为自己谋私利,也没有在提拔干部的过程中讨好过谁,更没有向谁透过风、报过信。

驼铭是他一手提拔起来的年轻干部,那年省委组织部要乌城地委组织部推荐一名青年干部。当时刚刚担任干部科长不久的驼铭,是贾显达心中最有前途的年轻人,是否把他推荐给省委组织部,他确实是经过一番思想斗争的。驼铭最初只是乌城地区须臾县白存公社的一名普通教师,和他贾显达没有任何关系,但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在县教育局见到了驼铭,这给他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落实政策后,贾显达到地委任常委组织部长,急需用人,他便把驼铭从白存公社中学一下子调进地委组织部。现在他决定让驼铭去省委组织部了,这是因为他清楚地知道一个干部到了省委组织部,就意味着将来要跨入高级干部的行列。

像驼铭这样的年轻干部,到了省委组织部三五年是提不了副处长的。但是他看到了驼铭的发展前景,于是贾显达给省委组织部的一位副部长打了电话,说驼铭是一名优秀的年轻干部,现在只有三十二岁,地委组织部本来准备让他到县里任县委常委,组织部长的,但现在他们还是忍痛割爱,本着对驼铭本人负责的原则,他想在驼铭调走前明确副处级,然后再调往省委组织部。省委组织部同意了贾显达的意见。

那关键时刻,这关键的一步,对驼铭后来的进步也就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但当时贾显达对他的关心,是淳朴的,没有任何私心的。这件事也就更让驼铭永远铭刻在心。

十年,在省委组织部这幢五层红楼里,驼铭一个脚印一个脚印地度过了不平凡的岁月。除了中间调到梅州地区当了三年地委常委、组织部长,他在这幢五层红楼里度过了七年的金色岁月。现在,四十三岁的驼铭成为省委组织部一名常务副部长。难得空闲下来时,他在心头那一瞬间便会想到:“偶遇一贵人,便为人上人。”自从他进入这幢五层红楼之后,对于他来说人世间所有的道路似乎都笔直、平坦,装饰着鲜花和绿茵。不知为何,他自己从来不有意去争夺什么,也不知道为什么,省委组织部的那些处长们都不是他的对手。对于未来,他不去想、也不愿想,他知道在这个岗位上,他的年龄意味着什么。

在贾显达的病榻前,驼铭情深意切地紧紧抓住老部长那柔软而瘦弱的手,流下了感激的泪水,希望老领导千万要保重身体。一番语重心长,共诉衷肠之后,驼铭留下两千元钱就要告辞了。

就在驼铭要告别的时候,贾显达长长地叹了口气,一双渴求的目光看着驼铭,驼铭心里一阵酸楚,慌忙扶着老领导说:“老领导,有什么困难吗?有话尽可对我说。我驼铭一定竭尽全力帮助您。如果愿意的话,我派人把您接到省城去,找最好的医生,我希望您尽快恢复健康。”

“哎,驼部长……”

驼铭立即打断他的话:“不,老领导,请你千万不要这样称呼我,你叫得我的心里发慌啊!您还像当年那样,称我小驼吧!”

“现在时代不一样了,人们都喜欢听好话,称职务也是一种交际,一种尊重嘛!”

“不,老领导,你我之间不是这样的,在您面前我永远是一个学生!”

“驼铭啊!我搞了一辈子组织工作,经我手提拔的大小干部不计其数,不少人已经到了高级干部的岗位上,我一辈子没为自己搞什么特权。”贾显达含而不露地说了这么几句话,倒让驼铭云里雾里半天摸不着头脑了。

从地委组织部到省委组织部,十多年的组织工作,驼铭感慨太深了。中央文件三令五申要选拔德才兼备的“四化”干部,那只不过是一种高深莫测的理论。谁是“四化”干部?某个领导的目光落到谁的身上,让组织部去考察,再定下圈子找那么几个人谈话,考察的人回来再按照领导意图一描绘,那这个人就成了德才兼备的“四化”干部了,按照那些考察材料,不要说提拔县处级、厅局级,那是够得上英雄模范的标准,当个副总理也绰绰有余!换言之,如果你得罪了一把手,你有天大的本领也休想提拔半级。所谓的“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你就不行,行也不行”,不少干部,就只能眼睁睁地看着那些工作平平的人不断提升,这其中饱含多么深奥的重大哲学命题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