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阅读背景:字体颜色:字体大小:[很小较小中等较大很大]

第241章 推进(第3/4页)

“打通南城,南城交通大大改善,我们住在南城的人办事也方便。如果开通公共汽车,最多十分钟就到了市政府。”

“现在技术这么发达,打通这个隧道不费力,总比修那些宾馆大楼有意义。”

更有激动的代表、委员们开始咒骂当年在修隧道问题上不作为的历界领导。

侯沧海陪着代表、委员们上山,在一旁充当看客。当议论声小了以后,他又主动提出议题,给大家添一把火。

蒲小兵本身是南城人,父亲在南城知名度很高,这一次活动就由他全面组织。在望城岭实地看过以后,他将诸位代表和委员带到农家乐,杀鸡宰鸭,弄了两大桌农家菜。喝过酒以后,大家气氛更加融洽,形成了“打通隧道有利于全市经济发展”的共识。

得到了人大代表和委员们的响应以后,侯沧海转头又开始盯住宁礼群。宁礼群一直没有动笔,只是翻阅资料,看高州历史沿革,读历年政府工作报告,研究省委对高州定位,十天以后,他终于动笔。第十三天,近万字的调研文章完成。

这篇调研文章的水准超出了侯沧海预期,让他喜出望外。侯沧海先将调研文章寄给杜建国,准备利用这个材料在报纸上安排一次讨论。他又亲自将调研文章送到南城区委书记海强办公室。

在周科长办公室,等着好几个准备给海强书记汇报工作的南城区部门领导。侯沧海刚找了个沙发坐下,从屋外走进来的周科长道:“侯总,海书记让你先去。”在众位部门领导侧目之下,侯沧海跟着周科长来到海强书记办公室。

海强书记摘下眼镜,道:“什么事,猴急猴急的。”

侯沧海神情自若地走进区委书记办公室,取出香烟,发了一枝给海强书记,笑道:“我弄到一个宝贝,觉得不早点送到海书记面前,就会耽误南城区发展。”

海强书记在南城区是说一不二的实权人物,很多局行领导走进办公室都会表现得很拘束,侯沧海是为数不多的敢于在海强办公室主动散烟并开玩笑的人。

周科长泡了一杯好茶,轻手轻脚地放在侯沧海桌前。

海强书记拿香烟在鼻尖闻了闻,又放回桌上,呵呵笑道:“什么宝贝?晚了还影响南城发展。”

侯沧海道:“山南财经大学一个高水平老师,最近弄了一份关于高州经济发展的调研报告,水平真高。”

海强书记接过这份报告,看了几眼,道:“现在没有时间看,你说这份报告的重点。”

侯沧海拿出地图,用红笔在上面画圈圈,道:“重点在于打通隧道,让南城区地价翻几个滚。”

如何和海强书记交流,侯沧海经过精心研究。海强书记为人精明,从政经历丰富,说假话、大话和空话都没有效果,只要把江南地产的利益和南城区经济发展联系在一起,才有可能打动海强书记。

侯沧海选择打动海强书记的切入点是土地财政。

土地财政要追溯到上个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期,当时中央财政占全国财政收入的比重迅速下降,与此同时,需要经由中央财政的支出项目都是硬支出,中央财政困难重重。从1994年1月1日起改革地方财政包干体制,对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计划单列市实行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

分税制改革后,中央财政收入比重由1993年的22%迅速上升至1994年55.7%,随后中央财政收入占比一直保持在50%以上。在支出方面,地方政府的主要职能是承担地方的公益事业,为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一句话总结:分税制改革以后,财权逐渐上移至中央,事权逐渐下移至地方,这种财权和事权的不匹配是造成土地财政的重要原因之一。

目前山南省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城市人口数量的增加以及大量外来人口涌入城市,对城市公共事业、基础设施以及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就是说,地方政府花钱的地方越来越多,数量越来越大。

同时,山南正处在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快速发展时期,经济增长是地方政府的工作重点,各级政府和官员的政绩考核主要仍倾向于GDP、财政收入等经济指标。为了获得更多的资金来源,地方政府开始追逐房地产开发利益。伴随房价一再飙升,地方政府的土地出让收益也是水涨船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