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一步影响几十年局势的好棋(第4/28页)
酒有酒友,茶有知己,三人在一起喝茶的时候,谈论的就是各种各样的茶,只是喝完之后,约翰·布鲁尼总会感叹:东方神奇的树叶。最后忘不了在胸前画个十字,另外加上一句:感谢仁慈的主!
但凡洪江遇到什么大事,老布总会当仁不让,就如这次白马镖局遭遇土匪,死伤了人员,老布立即想到的是要募捐。他也知道,以他一个外国老头儿,要干成这件事不容易,人家可能把他的募捐看成乞讨。他因此想到要拉余兴龙和王子祥共同主持此事。
大清朝沿袭了古代传统,政府只设到县级,县以下,实行的是乡绅管理。乡镇上的大事,由当地几个最德高望重的乡绅坐到一起商量,然后拍板决定。洪江也是一个镇,年纪最大、威信最高的乡绅,余兴龙排在第一,王子祥排在第二。但凡洪江的事,只要他们领了头,各商会肯定就会照办。老布打的主意也正是这一点,如果这个募捐能把他们两人拉进来,有了他们的名头,洪江一百多个商会,就没有人不听的。
余兴龙和王子祥自然看明白了这一点,余兴龙主动捐出十两银子,王子祥随后也认捐十两,等于堵了老布的嘴。
老布匆匆离开,余兴龙和王子祥继续下棋。余兴龙拿起刚才扔在棋盘上的马,向前走了一步。王子祥右手端着茶壶,正准备喝,刚放到嘴边,又拿下来,忍不住叫道:“好棋。”余海风有些好奇,伸头去看,也忍不住说:“真是好棋。”
对于余海风的话,王子祥似乎有些不以为然,道:“这算什么?二十三年前,你爷爷走的一步棋,那才是真正的好棋。”
余海风大吃一惊,问:“两位爷爷,二十三年前下的棋,你们还记得?”
“当然记得。”王子祥说,“二十三年前,你爹抱着你回到洪江,你爷爷就决定下一盘大棋。”
“世事如局,人生如棋啊。”余兴龙说。
余海风突然明白,两位爷爷谈的不是棋,而是人生。
二十三年前,余海风只有一岁,或者只有几个月。那时,爷爷下了一盘什么棋?余海风曾隐隐约约听说过,二十三年前,余家发生了什么大事,但无论是爷爷余兴龙还是爹余成长,都讳莫如深。他也曾问过母亲,母亲只是狠狠地瞪了他一眼,说了一句:“还不是因为你?”从母亲的眼神中,他仿佛有些明白,二十三年前的事,与自己有着很特殊的关系,而且是很不好的一件事。他甚至有一种预感,那件事,很可能是母亲以及舅舅不喜欢他的原因。
可这个原因究竟是什么?
余海风通过各方面的只言片语,拼凑了一个大致的轮廓:父亲余成长从云南回到洪江,他是极其落魄地回来的,几乎就像要饭的花子。当然,他不是一个人回来的,他的身边,带着一个女人和两个孩子。这个女人,就是余海风的母亲崔玲玲,而这两个孩子,一个半大的孩子,是崔立,另一个孩子还在襁褓中,就是余海风。
余成长私自结婚还生下私生子这件事,在洪江在余家引起了轩然大波。余兴龙一怒之下,把余成长赶出家门。从此,余成长一家,住在一间破仓库里,过起了平民日子。余海风隐约记得,自己七八岁时,弟弟余海云以及妹妹余海霞才出生不久,他们一家,仍然住在那间仓库里,日子过得很清苦。
小时候的余海风很淘气,母亲打他的时候,常常会骂他:“都是你这个讨债鬼,你已经把我们全家都害了,你还要害多少人?”
那时候,他们在洪江的关系,是非常特别的,整个洪江,没几个人和他们来往,只有二姑父刘承忠,会常常帮助他们。余海风因此以为,在整个洪江,他们只有二姑父这一个亲戚。另有一件事,余海风的记忆极其深刻,每到大年三十,父亲都会把他和弟弟妹妹们打扮一新,带着母亲一起去三伯父家。那时,他已经叫余成旺三伯父,可印象中,三伯父从没答应过。说是去三伯父家,其实只是去门口,根本就进不了门。父亲会领着全家,跪在三伯父门口,一跪就是大半天。
父亲为什么领着全家跪在那里,余海风不清楚。有一次,他实在忍不住,问母亲,母亲没好气地说:“为什么为什么?还不是因为你这个讨债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