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阅读背景:字体颜色:字体大小:[很小较小中等较大很大]

第六章 双面BTK杀手丹尼斯·雷德(第2/4页)

BTK杀手每次在杀人之前都会选好一个既定目标,然后再潜伏到目标住所附近,在进入目标人物住所之前,BTK杀手都会提前把电话线给切断。1979年的某天,BTK杀手选择了一个名叫安娜的老太太作为目标,但这位老太太却成功逃脱了BTK杀手的毒手。那天,BTK杀手按照既定计划潜伏到安娜的家中,但安娜迟迟都没回家。长时间的等待让BTK杀手渐渐失去了耐心,最后气愤地离开了。

这一年,当地的媒体收到了BTK杀手的最后一封信。BTK杀手在信中提到了自己的杀人动机:“我的大脑中居住着一个恶魔,这个恶魔会替我选择被害人。我每次杀人时也不知道被害人的身份,只有在读了报纸后才能知道。或许警察可以帮我阻止脑中的恶魔,但我自己却无法阻止。”

这封信看起来好像是BTK杀手在忏悔一样,从此之后BTK杀手就好像人间蒸发了,再也没出现在公众的视野中,直到2005年被捕。但BTK杀手所带来的恐怖阴影却笼罩在当地许多年,当地人每天回家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检查电话线,如果电话线被切断,那么就说明自己已经被BTK杀手瞄上了,于是就会跑出去。许多女性每天下班之后,都会尽快赶回家中,然后把门窗都锁好。BTK杀手把这里的夜晚变成了一座寂静的鬼城,夜晚时分基本上没有人敢出来散步。

为了防止命案再次出现,警方也开始宣传安全防范意识,警告当地的居民一定不要给陌生人开门。对于当地人来说,安全防卫系统成了必需品。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警方渐渐放松了警惕,因为BTK杀手再也没有作案,也没有人知道他是否还活着,警方甚至怀疑BTK杀手或许是因为其他罪行被关进了监狱。

对于当地警方来说,BTK杀手对他们而言不仅是阴影,更是耻辱,BTK杀手成了他们办事不力的象征,让他们抬不起头来。为了能把BTK杀手追捕归案,当局不仅出动了大量的警力,还让联邦调查局也介入破案。1983年,美国警方发出了一道追缉令,还成立了一个破案小组,专门针对BTK杀手。这个破案小组在美国的许多城市搜集嫌疑人的血液和DNA样本,但结果都是一无所获。

BTK杀手在沉默了30年之后,突然向《维奇塔鹰报》报社寄了一封邮件。在邮件中,他自称是警方通缉的BTK杀手,为了证明自己的身份,他还寄了四张照片,其中三张是被害人尸体的照片,另外一张照片则是被害人的汽车牌照。在随后的几个月内,当地媒体和警方又收到了几封自称是BTK杀手的信件,而这些信件都被送到美国联邦调查局进行核实,核实的结果是这些信件都是真实的。

在一封信中,BTK杀手还提到了自己的情况,他说自己是1939年出生的,在20世纪60年代时曾经在军队服役。BTK杀手还说自己从小就十分喜爱火车,甚至到了痴迷的地步,不惜把家搬到铁轨附近。BTK杀手的信件中还提供了更多线索,例如他的第一份工作是电子机械师;他有个名叫苏珊的表亲搬到了密苏里州居住;他和一个名叫彼得拉的女人很熟,彼得拉有个妹妹叫蒂娜。警方认为BTK杀手寄信的目的就是挑衅,但实际上BTK杀手只是为了成名。

BTK杀手还十分喜爱文学,曾经写过不少诗歌,在20世纪70年代,他的两首诗还被发表了,其中一首名为《南希之死》的诗歌中所描述的南希就是他的被害人之一。警方根据BTK杀手的诗歌风格锁定了一位教授,但这位教授已经在几年前去世了,这条线索便断了。

不久后,警方又找到了一条线索。这条线索是美国一家广播公司提供的。这家公司旗下的一家电视台也收到了BTK杀手的来信,这封信更像是BTK杀手的自传录,不仅有章节还有小标题,他还给这封信起了一个名字,即BTK杀手的故事。在信件的结尾处,BTK杀手写道:“这样的事情还会发生吗?”有人分析,BTK杀手想为自己写一本自传,而自传的结局就是他被警方抓住。

根据BTK杀手的种种作为,警方开始意识到,BTK杀手是个渴望成名的人,不管这个名到底是好还是坏。了解到BTK杀手的这一愿望后,一名警察便在媒体上公开表示自己愿意和BTK杀手交流,这么做的理由就是希望BTK杀手能在成名的诱惑下渐渐浮出水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