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足迹学专家(第4/6页)
李明阳接着说道:“至于身高,是比较容易判断的。高个之人,身材较长,重心高,走路时运动松散,足迹大,后跟多偏外或外落足,拇趾压长,起足多现抠痕;中个头之人,身材适中,重心不高不低,行走时运步均匀,足迹中等,步长适中,步态也正常;矮个之人,身材较低,重心也低,行走时运步紧促,多前后晃动,习惯性迈大步,足迹短,步子相对而言较长,落足部位多见踏痕,若有甩土则距离较远。准确地计算身高,赤足容易些,根据足迹长短来计算。穿着鞋子的则相对难一些。因为除了测量穿鞋足迹的全长,还要根据所穿鞋子的底印样式、底部花纹、生产工艺、鞋底质料等不同鞋子的种类来进行相关的计算。还有几种计算方法,如从压痕上判断分析等。只有观察越透彻,才能计算得越准确。”
李明阳又说道:“还有年龄。人生有一个生长、发育、成熟、渐衰、老化的生理演变过程,在足迹上也能体现出来。少年动作敏捷,青年利落,壮年有力,中年稳重,老年迟缓。具体的要从运步特点及前压、后压、蹬、挖、抬、擦、挑、步长等痕迹方面做综合分析判断。尤其在赤足的分析上,足趾的形状变化在年龄改变上能比较直接和明显地呈现出来,对年龄的判断是最有价值的。”
李明阳随即又说道:“在体重上,首先要根据足迹判断出体形的胖瘦,以及身上是否有负重,负有多少的重物。体胖之人,足弓较低,运步缓慢,用力时相对较弱。在步幅特征方面,步长较短,步宽较宽,外展角较大。步态则显得整体丰满,前掌后跟压力面大,尤以后中压力稍重。立体足迹下陷相对深些。瘦形人,因体轻而运步灵便,足弓偏高,步幅方面步长较长,步宽窄,步角较大些。步态显得整体长而窄,足底压力不均匀,边沿线不完整,多蹬、挖痕。还有行走姿势,要根据步长、步宽、步角来分析行走时两臂和两足在起步和落足时的动作变化。这其中要注意脚印中的磕痕、踏痕、迫痕、拧痕、挖痕、抠痕、挑痕、耠痕、擦痕、压痕等痕迹中所体现出来的行走姿态。还要注意腿形对行走姿势的影响,如罗圈腿、直行腿、剪子腿及不对称腿,在行走中都各有特点,而显示出相应的痕迹。再综合这些,还可以判断分析这个人的职业,每种职业都有它不同的职业特点和职业习惯,也会在足迹中显现出来。”
李明阳道:“人在穿鞋的过程中,鞋底经常在坚硬锐利的物体上磨、蹭、蹬、踢、踏、碰撞而形成小沟、缺损、裂口,以及鞋底踩踏在烟头、煤炭、灼热金属上而烙成的凹坑、疤块、孔洞等硬伤痕,还有磨损、补块物断裂、龟裂、钉孔和钉帽痕迹、针角痕、印模等,这些痕迹多能体现一个人的行走特征和生活习惯,是最有分析价值的。而穿着不同的鞋子,会造成不同的痕迹。比如,橡胶鞋底部较柔软,后边呈半圆形。在步态上反映清晰,重压点和重压面形态和足弓明显,内外边缘易出虚边,足迹特征比较多。塑料底的鞋底较硬,边棱多是直角,边缘整齐,接触地面吻合,足迹的边缘较清楚,重压面反映大。布底鞋新穿的时候比较硬,形成的边缘也不完整,重压面不明显,咬合地面不全。旧的布鞋则相对的清楚些。皮鞋由于有高跟,步长变短,步宽略增,步角稍变小。磕、挖、抠、拧、跄、挑的反映较多,擦痕加大,重压力面或前或后移,压力面增大,重压点和足弓则不太明显。若是穿了不合脚的大号的鞋,步长则变短,步宽变宽,步角变小,重压面向后移,不在正常位置,边缘不完整,前尖的虚边大,蹬、挖、抠痕消失,挑、耠痕加大,擦痕增多。小号的鞋则能令步长变短,步宽变宽,步角变小。前尖和前掌两侧压力重,脚掌重压面也会前移,跟重压面后移,坐痕加重,挑痕加大。一个人换了鞋子行走,仅是改变了鞋底花纹特征,步法特征是改变不了的。便是换穿了别人的鞋子,看似所有的痕迹都改变了,换鞋不换脚,换汤不换药,也有它的特点在里面。”
李明阳道:“个体的不同,对于负重物的重量和负重时间在体能和耐力方面也存在差异,这些都能直接影响足迹中步法特征的变化。比如,背部背负重物,行走时重心移向后上方,步长变短,步宽变宽,步角变小;足迹压力重,前掌重压前移,易出现挑、踏、推痕。臀部背物,身体则后仰,一般步长变短,步宽变宽,步角变大。肩扛重物,分左右肩。以右肩为例,身体多向左倾,重心移到右上方,左步长较右步长长,左足外展加大,右足外展变小,以至内收。两足压力右偏,出现顺风压。左足偏外压重,有迫、拧痕出现。左肩负重物则相反。还有挑重物、抱重物、提重物、臂夹重物、抬重物都各有不同的步法出现。以至推车、拉车等,在足迹的呈现上,都各具特点。这些都是比较容易辨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