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第2/4页)
也因为如此,许多人在照片刚刚拍摄出来时会感觉照片不像自己,可放在那里再过几年回头看,却感觉,那照片中拍的明明就是真实的自己。带着被拍摄那一段时间的喜怒哀乐、贫穷富有灵魂印迹的自己。
拍第一张照片时,余稳根刚刚从崇明插队落户的农场返回家中。当时,第一批返沪潮已经刮过,眼看着身边的插兄插妹们纷纷通过招工、上大学离开农场回到上海,自知没关系、也没能力通过考试或者调出离开农场的余稳根狠狠心,用有些血腥的方式为自己铺设了一条返沪之路:自断手指。
拍摄结婚照当天,他的手指还包着厚厚的纱布。身体上的疼痛与精神上的悲壮麻木了他对现实生活的感触,对着面前那个圆圆的镜头,他无论如何也笑不出来。照片中的他,更多的,是一副不肯向现实低头的狠劲。
而余稳根当时吸引房莺,除了他的俊秀外表,还有他的狠劲。
因为外貌俊秀,二十九年前,当二十岁的房莺第一次在公共厕所门口见到余稳根时,就情不自禁地盯着他看了好一会儿。紧接着,房莺发现,这男人的左手缠着厚厚的白纱布,用一根女人的丝巾吊在胸前。
“侬个则手哪能?”房莺大方发问。
“断特了。”余稳根简短回答。
没多久,在街道工厂里做工的房莺就再次见到余稳根,并弄清楚了他断指的原因。房莺灵机一动,突然想到了一个永远将这个俊秀男人留在身边的办法。
“我打听过了,街道干部讲,侬如果成个家的话,留在这里找个工作的可能性就更大。”房莺一本正经地告诉余稳根。
“成个家?嘿!哪个愿意嫁给我?”余稳根伸出包缠着纱布的左手,在房莺鼻子底下不礼貌地左右摇晃着,“看见没?我现在也算是个残废了。”
“我。”房莺一把捉住余稳根的手腕,直截了当地回答,“只要你有个地方让我们睡觉,我就和你结婚。”
“为什么?”余稳根吃惊地问。
“因为你卖相老好。”房莺用沪语回答。
“我?卖相好?”余稳根吃惊地问。当时以及此前很长一段时间,大陆推崇的外貌美,不论男女都是明眸皓齿、浓眉大眼,略带英武之气。而余稳根的长相,倒颇似二十多年后才在海峡两岸同步走红的花样美男,瓜子脸、细腰红唇大眼睛,走路略带女气。这长相的男人,在当时顶多是秀气,根本谈不上好看。
房莺的审美很超前,而且,一直也没有变化过。
看着余稳根未置可否的表情,房莺又进一步表达着自己的观点,“还有,你够魄力。”说着,她指指余稳根包缠着纱布的手,坚定地说,“男人,就该有这份狠劲才能成大器。”
从小到大、基本与“好看”和“男子气”两个形容词无缘的余稳根第一次感觉,从异性口中说出来的赞美比所有的赞美都令人满足。
两人交往一个月后,决定结婚。
余稳根的家庭环境与房莺家类似。稍稍强一点的是,他家中只有两个孩子,大哥结婚后占了一角空间,余稳根父母将家具重新腾挪了一下,又重新打造了一架两人睡的棕床,房莺便搬了过去。
自由恋爱这件事,从上演“小二黑结婚”的年代就在宣传,可在现实生活的重压下,有几个人能做到?房莺做到了。拍摄结婚照时,她发自内心笑得开心。终于离开了那个拥挤窄小、令她窒息的家,并且有了一个在她看来十分俊秀的男人。
余稳根则表现得十分严肃。二十六岁的他刚刚从耗费了他八年青春光阴的崇明红星农场回到日思夜想的上海。代价是一根手指。从此以后,无论吃饭穿衣抱老婆,他永远都只能用九根手指完成。这让他无论如何也笑不起来,甚至有一种愤愤然。
拍摄第二张照片时,两人已经结婚十年。这一年,余稳根三十六岁,房莺整三十,两人的儿子余沪生刚满周岁。在过去十年中,两个人的生活际遇变化都很大。靠一根断指悲壮返城的余稳根几经周折后,花大价钱托人在浦西白蝶自行车厂找到一份自行车组装工作,正式成为一名梦寐以求的技术工人。一直在街办工厂打零工的房莺则敏锐地发现了文凭正在渐渐受到重视,报名参加了一个夜校的财会班,读了三年后,拿到一个财会大专文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