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第4/6页)
经过大楼前台时,值夜班的保安给了她一个疲惫的笑容,“甘小姐,又这么晚才回来。快点上楼睡觉吧。”
这些点滴的关怀,让甘婧感觉到一丝家的温暖。
来时尚在严冬,转眼已是初夏。虽然在小超市购物时仍然要面对长着一脸凶相的中年女收银员的凶腔恶调,但生活中的一点一滴,还是让原本怀着过客心态的甘婧对自己生活了半年的浦东有了亲切感。
与自己生活了二十多年的内地相比,建区才二十年出头的浦东新区生活气息尚需积累,历史文化底蕴也乏善可陈,但是这里有着内地少有的创业激情和从四面八方聚集而来、为实现自己梦想与这块土地同喜同悲一同努力的年轻人。
在张江创业园区的食堂内,经常能看到身着背心短裤、一脸水泥颜色的年轻男子在哈欠连天地吃早午饭。同事指点,这些不修边幅的男人们便是大名鼎鼎的“张江男”。他们多从事医药与计算机等相关行业,这行业与动漫一样,需要动脑、需要时间、需要夜夜加班,所以没时间打理自己的外貌。
“听说因为工作原因,张江男的婚姻状况很成问题?”甘婧曾问蓝祖平。
“张江男的婚姻状况从来都不是问题,”蓝祖平不假思索道,“张江女的婚姻状况才真的是问题。”说完一笑,“你现在也是‘张江女’了,也小三十了,也该考虑一下个人问题了。女的经不起老。”
甘婧连忙将话题引开。
陆家嘴金融区则是另外一番景象。建设伊始,这块黄浦江畔的长三角型地域便被定位世界五百强聚集地,承载上海发展“总部经济”的重任。二十余年过去,这片土地不负众望,果然“银行多过了米铺”。从这里顶级办公区走出的男士们人人衣着工整自不必说,女士们也全都妆容精致、衣着得体,与人擦身而过时,怡人香气经久不散。这些年轻人多数都是外地、外籍的优秀人才。
百合说,许多像她父母那辈的老上海人,对浦东的印象陌生而疏离。在他们心中,买房置业宁可一路向西,到闵行、嘉定,甚至松江、奉贤或者金山这些相对偏远的区县,也不愿拉家带口向东跨过黄浦江。“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套房”,这话被老上海人挂在嘴上几十年,至今仍然有人在提及。
以前的隔阂多源于交通的不便和浦东自身发展的落后。可在浦东开发开放已经取得一定成绩的今天,许多老上海人仍然不愿去浦东生活,则缘于其内心深处的文化认同感。
百合说过这些后,甘婧用心留意了一下,的确,在金桥和张江两个开发区,居民结构仍然是以浦东原住民、外地人和外籍人构成。跨浦江而来的浦西人比例并不算高。甘婧在纳士的上海同事就全部都在住浦西各区。最远的,甚至住在松江。
不过,浦东房价的上涨速度却决不输于浦西的其他区县,甚至有领先上海房价的趋势。甘婧曾在心中盘算过,除非买彩票中大奖,否则,与自己一样的外地年轻人仅仅靠一个人的辛苦工作在这座城市这块土地上买套房子安身立命,基本是梦想。
买房这种事,基本就是一种宿命,只要一步没赶上,就步步赶不上。
几日前,项目组同事吃宵夜。负责合成制作的董元回忆,他2003年就到了上海,因为一直抱着房价可能会跌的想法,错过了2003年和2007年两次房价上涨前的相对低价期,转眼他当时看中的房子价格已经翻了四番有余。当时的钱,现在只够买个卫生间了。
“你对象还是没房子就不和你结婚?”蓝祖平问。
“没明说。反正就是不肯去民政局登记。这段时间,她妈常常打电话让她回家吃饭,其实是让她偷偷背着我去相亲。”董元叹了口气,“我心里都明白,但也不愿意说破,说破了,我怕露露索性跟我再见了。”
董元老家在宁夏西海固地区,当年他以地区理科状元身份考到上海,毕业后就留在了这里。十年的上海生活,没给他增加南方男人的精致气息,反倒增添了许多沧桑。才三十岁出头,他一半头发已经花白。
“不结就不结,就拖着,反正你是男的,谁怕谁呀。”蓝祖平拍拍董元。
“也没说不结。只是一说到结婚,露露就说,她姆妈说必须要有自己的房,房产证上必须要有她的名,否则结婚免谈。”魏元叹口气,“我也不是不想买,我能买得起的房,基本都在奉贤或者南汇,露露不喜欢,说太偏僻,以后很难升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