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说一(第3/3页)
我在这篇解说的开头部分说本书是作为一部舞台剧作品创作的,这也是有理由的。与心理描写相对自由的小说不同,在舞台剧与影视作品中,只能通过台词和动作才能推测出出场人物的内心表现(虽然还有内心独白这种表现手法)。本书采用舞台剧的表现手法,正因为是直接切入出场人物的内心比较困难,也由此自然形成了这部推理小说的谜题。虽然我没有时间去一一接触他其他众多的作品,但也知道东野的《白夜行》,就是一部男女主角内心活动深不可测的代表作。作者再三地把特定人物的内心描写封存,应该是为了演绎出更出彩的效果。
俊介一开始在妻子杀死了自己的情人这个大事件里迷失了自我,并按照周围人所说的话去做,但他最终嗅到了这个事件的不自然,同时觉悟到自己必须完成布局。总之,本书主人公的侦探行动,同时也是他自我恢复的过程。从客观角度上来看,能让人有安全感并且拥有诚实人格的俊介,也是不太好形容的人物。最初他在孤立无助中靠自己的力量摸索真相,是有一种快感的。但这不是通过单纯的感情发泄就可以结束的。这部小说凭一条线索是看不透的。
开始寻找事件背后被隐藏的秘密的俊介,最后找到了一个答案。与此同时,他就面临一个痛苦的抉择了。对读者来说,这个选择对错与否,也因各自的立场或想法的不同而不同。
这样的情况并不只出现在本书中,作者的其他作品里也屡次出现主人公(又或者说是以此为基准的人物)被迫做出某种选择的情形。而且,无论选择哪种处理方式,读者也会因为各自的选择不同而得出几乎是相反的结论。
比如说,作者的《嫌疑人X的献身》,作为侦探小说的杰出作品是被很多读者所公认的。但是,有关结尾处描写的关于侦探汤川学的行动,笔者也经常听到否定的意见(这么说来我自己也稍稍有种上当的感觉)。仔细一想,会出现那样的意见也是必然的,说到底不管是谁都能得出相同结论的选择,根本就不是什么重要的选项。只有直面无法轻易得出正确结论的难题,置身于即使如此也不得不得出答案的严苛立场之中,读者才不会觉得那只是旁人之事,并从中感觉到共鸣,难道不是这样吗?“……我们的灵魂也无法离开这湖畔吧。”在最后俊介的追述中,读者必然会产生深深的共鸣,而这部作品对于现实的拷问也一定会牢牢地印在读者心中。
日本知名推理小说评论家千街晶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