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阅读背景:字体颜色:字体大小:[很小较小中等较大很大]

第二章 玉龙子 1(第2/3页)

裴玄静和韩湘赶紧自我介绍。

“你们是从长安来?”祖先生又问。

“是,一早出城赶来的。”

祖先生仰首望了望天:“已到未时了。二位赶路辛苦,不如请到小院来坐坐,喝口茶水,再谈一谈质夫的情况。或许能有所发现,也未可知。”

裴韩二人当然求之不得。

随祖先生入得院中,方知隐士的居所的确简陋,草屋太狭窄,祖先生便请二人在廊檐下席地而坐。簇新的茶具倒是一应俱全,茶叶泡在刚打上来的井水中,煮至沸腾。茶香四溢,伴随着山风中的草木之香,不远处的山涧淙淙和鸟鸣啾啾,别有一番野趣。

韩湘饮了一口茶,便陶醉地赞开了:“住在这么清幽的地方,要是我终此一生都情愿的。唉,真不明白质夫先生为何要千里迢迢跑去梓州幕府任职呢?”

“是白行简推荐他去的。”

“白行简?”裴玄静的眼睛一亮,忙问祖先生,“是不是大诗人白居易的弟弟?他也认识质夫先生吗?”

祖先生道:“白乐天和王质夫是极好的朋友,你们不知道吗?”

裴玄静和韩湘面面相觑。

“白乐天曾经写过一首《送王十八归山寄题仙游寺》,诗曰:‘曾于太白峰前往,数到仙游寺里来。黑水澄时潭底出,白云破处洞门开。林间暖酒烧红叶,石上题诗扫绿苔。惆怅旧游那复到,菊花时节羡君回。’这个王十八就是王质夫。诗中所记的,正是二人同往仙游寺的情景。”祖先生问裴韩二人,“你们去过仙游寺了吗?”

裴玄静回答:“我们就是从那里来的,寺中僧人指点了来路。”

祖先生微笑颌首:“那你们可知,白乐天正是应王质夫的建议,才在此写下了那首著名的《长恨歌》?”

裴玄静和韩湘不禁吃了一惊:“白乐天的名篇《长恨歌》是在这里写下的?”

“是啊。元和元年,白乐天任周至县尉,与山人王质夫成为好友。一日,二人邀太常博士陈鸿共游仙游寺。游兴方酣之际,王质夫请白乐天和陈鸿到蔷薇涧边的草庐夜饮,通宵畅谈,不知怎么就谈到了玄宗皇帝与杨贵妃的情事,三人均感慨万千。王质夫举着亲手酿制的绿蚁酒,称希代之事,应有旷世之才为之润色记载,以免数载之后淹没,不复为后人所知。质夫又道,乐天之才,长于诗,深于情,为何不以此为题创作一首歌行呢?白乐天为之鼓舞,当场草就《长恨歌》中数联。月余完稿,他先给质夫和陈鸿二人览阅。之后,陈鸿又作《长恨歌传》,记载了这段缘由。”顿了顿,祖先生又道,“二位既然要找王质夫,就应该对他的生平故事了解得更多一些。他虽是山人,却并非默默无闻之辈,光白乐天就为他写过不少诗,更别说《长恨歌》由王质夫而起。所以我建议你们,先好好地读一读《长恨歌》与《长恨歌传》,再接着上路吧。”

韩湘面红耳赤,唯唯道:“祖先生说得有理。《长恨歌》是倒背如流的,只是不知道它与王质夫先生尚有渊源。至于《长恨歌传》嘛,那个不太好找,我去找找看……”

裴玄静打断他:“祖先生既然是质夫先生的好友,谙知内情,不如现在就请祖先生多多赐教吧。”

祖先生没有接她的话,却问:“你们方才说是质夫的族人要寻他,是哪位族人?”他好像不太信任裴韩二人,脸上隐露担忧之色。

“这个……不打紧吧。”裴玄静说。

祖先生默然捻须。没人说话时,蔷薇涧的淙淙声便听得格外清晰。廊檐之下,红泥小火炉上的茶水又沸腾起来,两种水声揉杂在一起,汇成一曲出世离尘的清新乐音。

在这样的环境中,怀疑和盘算似乎毫无必要。但每个人都明白,那一切离得并不远。

裴玄静打破沉默:“说到写《长恨歌传》的陈鸿先生,据我所知他在太常博士任上将近十年,去年春天辞官返回洛阳家中。长安城中只有一个他为官时租用的住处,早已人去楼空了。”

韩湘诧异地看着她。

“没想到,陈鸿先生到这儿来了。”裴玄静注视着祖先生。

祖先生的眼神闪烁不定:“裴炼师何出此言?”

“请先生见谅——我刚才没有说实话。”裴玄静微微颌首,歉道,“其实出发前,我已拜读过陈鸿先生所作的《长恨歌传》。《长恨歌传》中描述的情景,与先生方才所说十分相似。不同在于,《长恨歌传》中并未写明当时喝的是什么酒,也没有提到确切的时间,更没有提及这所草庐。如果先生当时不在场的话,何以把细节说得活灵活现,如同身临其境呢?所以我猜先生不姓祖,而姓陈——先生就是陈鸿本人,我说得对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