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阅读背景:字体颜色:字体大小:[很小较小中等较大很大]

解说:本格推理的胜负手(第3/4页)

但时晨依然在这个上面有进步,因为他让故事饱满了起来。这是比较讨巧的写法,用曲折的情节,将故事带到最终的解答,而不是尴尬地憋名言名句,那不是他所长。

之前的时晨,作品遵循着本格推理“案发——调查——调查——侦探憋住——调查——破案”的结构。

在这部作品中,变成了“怎么回事——案发——什么情况——调查——要完要完——调查——我的天哪——侦探憋住——不许憋我们摊上事了——破案”的结构,能不能一口气读完,只取决于读者气息有多长了。

时晨笔下的侦探陈爝,有两个自古以来大侦探的常见病:一个是什么都懂,明明只是个数学家,却连医学方面的知识都知道;另一个是喜欢憋住不说,不等到最后一块拼图拼上,就不解答。其实大家都玩过拼图,别说缺一块了,缺十块都不影响你看图案啊!

主人公的性格不可能说变就变,于是《镜狱岛事件》用了第二条线的主人公Alice,让她在故事中段的时候,就预先点燃一个爆点:她是唐薇!这“一部分真相”在这个地方爆出,就是设置给读者的一个钩子,看似揭晓了什么,实则谜团更重了。

另外,说一下陈爝和韩晋的互动。在陈爝初次登场的《黑曜馆事件》中,这位侦探的一切行为都是一个标准的“神探”,有独特的气场,不与任何人过从甚密,履历里只有天才的光辉,动不动就蹲在地上像个神经病一样写符号,他对整起事件的作用就是一把刀,扎进去,剖开来,完成任务。而韩晋这个助手,自始至终是个旁观者,和读者一样。

但在本作中,陈爝和韩晋的互动多了起来,随着两人感情的升温(误),陈爝的吐槽越来越犀利,天才开始展露其人性的一面,他不再是置身事外完成任务的刀,而是水,润进了整个故事,是不可或缺的血肉饱满的主人公。

时晨用人物和剧情的改变,完成了叙述上的进步。这一点,可能比他在推理上的进步更让我感到惊喜。

推理

既然说到了推理,那么最后就说说时晨最依赖的武器——逻辑。

先说结论,本作的逻辑推理过程,没有《黑曜馆事件》那么密集,但是更高级。

《黑曜馆事件》中的逻辑,数量很多,单独拆开来每个质量也都很高,虽然,它们能拆开来。作者的诚恳体现在他在一个故事中,构思了可以撑十个故事的逻辑桥段。这些逻辑桥段都是“伏线——切入点——联想——排除——收束”式结构,每一个都是完整的小循环,这样的逻辑结构已经被国外很多优秀逻辑流作者验证并且多次使用过,是成熟的逻辑链。

数量上无法再达到这样的程度了,因为一个个堆砌逻辑链最终会导致一个不可避免的后果——牺牲故事。(当然,还有牺牲自己的脑子。)

反之,如前面所说,时晨对《镜狱岛事件》的故事性有了跳跃式的追求,只能牺牲逻辑链的数量,所以我们看到,《镜狱岛事件》中真正意义上完整的逻辑链,只有一条,就是最后通过书页脚印指证凶手的那一条。

时晨已经证明了,完整小循环的逻辑链他可以在一本书里面塞十个,既然如此,那就不妨挑战一下更有难度的逻辑循环吧。

我们分析一下《黑曜馆事件》的逻辑链形式:“因为A1,所以B1;因为A2,所以B2;因为A3,所以B3——因为B1+B2+B3,所以凶手就是你”,同样这种逻辑形式也可以在青崎有吾的小说中看到。

这种形式的构思难处在于如何设置A1、A2、A3,但它们是可以拆开来的,A1遇到的屏障不影响A2,三条线齐头并进,最后拼成一个变形金刚,在最终成型之前,它们互不干扰。

再分析一下《镜狱岛事件》中那个唯一的逻辑链形式:因为A,所以B,所以C,所以D;又因为C,所以C2,所以C3;叒因为D,所以D1,所以D2——因为D+C2+D2,所以凶手就是你。

我的天,用英文字母都觉得烦!当然,相信读者已经看过这段逻辑了,所以这里的ABCD分别指代什么,肯定是清楚的。

这个逻辑的难点在于它不可分割,不是组合式的真相,而是纯粹的因果式长线条。但是在长线条中间的某几个点,又分叉衍生出另外的线。一个线头最后变成了一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