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连接之门(第3/3页)
因为当天是B杂志社校对期限的最后一天,无论如何也要和水间核对一下稿件中的问题,于是和他通了电话。
润子的死亡时间被推断为夜里11点以后的3个小时内。那么在和B社编辑通话后,从位于练马区内的水间家到狛江市的犯罪现场杀死润子是来不及的。
假如在水间住宅的附近杀死润子,再将尸体运到现场,水间也不可能事先知道和利用B社的编辑给他打来的电话制造“不在场证明”,而且这样的做法对凶手来说是非常冒险的。
由此证明,关于暮坂润子被杀一案,水间的“不在场证明”是成立的。
但在后来的调査中又发现了不少疑点:
①水间没有必要把自己“关”起来创作,而他却偏偏主动提了出来,使自己出于“半关闭”的状况,人为的痕迹较明显;
②一向“慢动”的水间一夜之间写了40页稿纸,是否他事先写好了一部分或全部?
③他说他喜欢一个人写作,可却叫来一名编辑;而且在写作“期间”又不让这位编辑打扰他;
④房间的钥匙放在了编辑手里;
⑤水间自己去饭店预订的房间。也就是说,住在帝都兄弟饭店是水间选择的。
“水间的‘不在场证明’是成立的。因为他在犯罪时间段处于‘密闭’的状态;另外即使他溜出去也无法再偷偷回到房间。也就是说‘水间的’不在场证明,是严密的。但他的这个‘不在场证明’疑点也太多。由于主观的色彩非常明显,以致于不得不让人怀疑这个‘不在场证明’是一个圈套。另一方面,在暮坂润子被杀案件上,水间的疑点就不那么明显。可以考虑他利用第三者杀死了润子,但至少水间的‘不在场证明’是成立的。应当认为水间与润子之死没有直接关系。”
那须根据秘密调査的结果作出了上述结论。水间的“不在场证明”成立,和由于“成立”而带出了明显的疑点交织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