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第2/3页)
父:沈武昌
母:蒋兰
兄:沈浩
没有一个人的名字和信息令他轻松。
如果不是因为沈明洲是未成年,又和他没有亲属关系,他只想将沈明洲直接挂在自己的名下,这辈子都不用和那些沈家人扯上半点关系。
这种表格,沈明洲不填也好。
有些人的信息,提笔写出来都觉得糟心。
*
美国,全球科技大赛组委会。
各个分赛区选吧出来的代表选手,资料都在近期送达这里。
组委会成员核实项目,登记选手信息。
突然,有人扬声笑道:“这次中国派了沈明洲参赛!”
“谁是沈明洲?”
“好像是邵炼的学生,写了一篇太阳能转换技术的论文,刊发在了《ENE》上。”那人审视手上的资料,“他果然只是高中生啊。”
全球科技大赛面向青少年,沈明洲的履历出现在这儿,代表他还未高中毕业。
一篇论文让这个名字拼音拥有了知名度,而且还跟久违的邵炼挂钩,确实惹人多看几眼。
照片上陌生的东方少年脸庞,实现冷静的直视镜头。
成员们多多少少听说那篇太阳能论文的高度,仅次于当初邵炼给科研界的震撼。
因为,太阳能专家们,据说埋头在实验室里,忙碌了不知道多久都做不出来。
“专家做不出来,说明是假的吧。”隔壁桌的成员,抬头起来,“再有前瞻性的理论,万一未来被证伪,那不是大笑话吗?”
“邵炼的理论,可从没被证伪过。”
听到这话,不少人哈哈大笑,“沈明洲可不是邵炼。诺奖获得者约瑟夫带了这么多届博士,也没见过超越或者等同于约瑟夫实力的学生啊?”
是这个道理。
无论参赛选手导师头衔多么辉煌,大赛只以学生项目评审。
太阳能的理论技术再完美,在组委会看来,也只是具有未来开拓性见解,并不值得一个……
“沈明洲参赛的项目,不是太阳能转换技术?!”
审阅资料的人诧异惊呼,所有人视线都聚了过来。
“——是《基于转换率60.12%太阳能技术的三维透视建模搜救型无人机》!”
沈明洲的项目是无人机。
中国代表团另外一名选手欧阳博艺的项目才是太阳能。
诚然,欧阳作为第二作者,在论文上也举足轻重。
但是向来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评判成果的组委会成员们震惊了。
“难道太阳能是这个小姑娘的技术?”
“不对啊,沈明洲为什么能用太阳能无人机参赛?!”很明显,成员们更关心另一件事,“难道他已经实现了论文里提到的理论了吗?”
“不可能……”
这个想法太恐怖,审阅资料的人连连摇头,凝视表格,仔细查看沈明洲的无人机技术。
然而,越看越窒息。
转换率60.12%以上的太阳能技术。
可穿透墙体的远红外功能。
轻型航空材料内外加固。
独创系统响应三维建模并行程热成像。
什么可能不可能。
看资料的人都觉得不可思议。
“他、他这是在专家们解决不了的太阳能基础上,又造了一台军用无人机?!”
军用技术和民用技术之间的鸿沟天堑,用一本砖头厚的著作都写不完。
多少令人称奇的科技,在推广到民众面前,已经是军备使用过许多年,快要淘汰的技术。
耗资巨大、群策群力的研发,跟普通研究单打独斗截然不同。
实用性就能吊打无数民用理论十几年。
沈明洲搞个疑似军用无人机,瞬间让人联想到失联十年忽然出现的邵炼。
邵炼的技术?沈明洲的技术?
这不重要。
重要的是,所有收到消息的能源行业研究者,都拿起电话,拨给了全球科技大赛。
“评审团还有空缺吗?没有?那嘉宾请柬给我一份。”
“上次行程排满了,我们重新看了看,老师在比赛期间有空,可以担任评委。人够了?那你们这次公开展示会场几号举办?老师会来现场。”
一时之间,请柬紧俏。
不少相熟的人都会互相试探圈内同行。
“最近的科技大赛又要举办了啊,你有没有认识的学生在带团队?”
“有,好多人问过我了,你们就那么好奇沈明洲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