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章·玉霖(1)(第3/4页)
皇帝笑道:“这都是开元时的事了罢,朕都不记得了,卿竟然知道。”
菡玉道:“陛下金口玉言,既然说过吉侍郎是不良人,断没有再加他为相之理。否则即使吉侍郎当上宰相也难以服众,又如何为陛下定国安邦呢?”
皇帝道:“当年吉温年轻气盛急功近利,朕才下此断言。如今已过了十几年,事易时移,他也早不是当初那般性情了。”
菡玉听着这句感慨,心思一打岔,话头就被杨昭抢过去了:“吉侍郎纵然表现不凡令陛下改观,但朝中众臣都还记得当初‘罗钳吉网’的苛酷之状,人人闻之色变。吉少卿言之有理,无德者不可为相,臣附议。”
他一表态,其他人也纷纷附议。皇帝未料到吉温如此不得人心,无奈之下只得转而问道:“那以卿之见,还有谁比吉温更适合这左相之位呢?”
菡玉知道接下来就没她的事了,乖乖退回角落里。杨昭回道:“说到德行,吏部侍郎韦见素为人和雅久富盛名,可当此任。”
韦见素为人谦和有礼,从不得罪人,在场诸公都对他无甚恶辞,又是右相举荐,全都附议。皇帝对韦见素也不反感,举不出驳斥的理由来,只好点头同意,定下加韦见素兵部尚书、同平章事,知门下省事,另命翰林待诏拟诏书、择日公之于众不提。
菡玉随杨昭走出两仪殿时,外头雨又大了起来,地面积起一层水。她望着密集的雨帘,犹豫着要不要和他一起走。杨昭却先她一步道:“我有伞,在太极殿门口内侍那里存着,不用担心。”
菡玉不敢多语,跟着他沿廊檐返回太极殿前拿了伞,两人一同往宫门而去。
杨昭不紧不慢地踱着方步,走了一段,忽然问:“你想不想做点实事?”
菡玉一愣,回答:“下官自然希望能多为百姓出力,效犬马之劳。”
“京兆尹的位子由原右少尹补替,留出来一个空缺。如今关中灾情严重,正需要人来接过这赈灾的担子,你可愿意?”
菡玉明白这是对她今日表现的奖赏,但能摆脱现在无所事事的闲职,赈灾又是对百姓有益的实事,还是令她满心欢喜,立刻回答:“下官当然愿意!下官定会全力以赴为关中百姓谋福,不辜负相爷的栽培提拔!”
杨昭浅浅一笑,问:“你同时身兼三职,忙不忙得过来?要不要辞掉一个?”
菡玉确实没有他兼领四十余使的能耐,吏部郎中是他提拔的,她怕辞了惹他不高兴,便说:“太常寺那边……”
“吉少卿……”这三个字从他唇间缓缓地吐出来,便似带了某种难以名状的暧昧,“叫了这么多年,还是‘少卿’两个字最顺口。太常寺的职务先留着,把吏部的辞了吧,看你干得也不顺心。”
菡玉低头道:“是。”
“少卿、少尹,”他反复体味琢磨着那几个字,“都很称你。”
菡玉不敢回应。她有一种错觉,仿佛被他在唇齿间细细咀嚼品味的不是那几个单薄的字,而是那些字所指代的人,是她自己。她忽然就想起去年在吉府那个偏僻的小院子里,他唇舌之间那种噬人的气息、力道和热度,不禁心口一阵砰砰乱跳,头低得更深,唯恐被他看出端倪,更害怕看他。
两人同撑一把伞,杨昭比她高出半个头,峨冠博带,菡玉须得把手举高了才能不撞着他。风紧雨急,吹得薄纸伞左右摇晃,她花了好大力气才勉强稳住。
一把伞两个人撑本就勉强,她不想和他紧挨着,两人拉开一拳的距离,她整个人几乎都暴露在雨中,背上衣裳全叫雨淋湿了。雨水顺着帽子滴下来,从额头上蜿蜒而下迷住了双眼,她连忙举袖去擦。
视线被袖子挡住的片刻,听见他说了一声:“我来。”举伞的手突然一空,伞被他拿过去了,紧接着就觉得右胳膊撞到了他,她连忙退开,左肩却被他揽住。
“伞小,挨紧一点才不会淋到雨。你是女子,不可淋冷雨,对身子不好。”
菡玉胡乱擦去脸上雨水,想往旁边退,却被他牢牢圈住挣脱不开。她心里突突地跳着,说出话来都结结巴巴:“相爷,我、我……下官知道了,绝不会再让相爷淋着雨。”急急忙忙地伸手去拿伞。
刚抓住伞柄尾端,他突然收回另一只手也来握伞柄,连同她两只手一起紧紧握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