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第2/7页)
国外的牛角面包要放黄油,气味上奶香味更加浓郁。
姜向北的这款面包是用大豆油,香味清淡些,但面揉得好,蓬松度更胜一筹。
而且姜向北特意把牛奶煮沸晾凉之后才加入面团里,多的这道工序能很大程度上减少大家肠胃不适。
平子爷爷留学那会儿喝牛奶拉肚子,适应了大半年才逐渐好转。
“那我家向北做的到底算不算好?”姜爱国没听懂,干脆问明白了。
“姜半说得对,向北是个天才。”
那些烘焙书就算详细写了配方克数,可平子爷爷自己实验过,成功几率微乎其微。
因为……缺少工具。
外国人把烘焙做成精细东西,姜向北又把面包还原成了手感。
这不就相当于做菜时大厨们老说的盐巴少许,酱油适量。
千滋百味不正是因各种细微差距而来的?
闻不到的奶香味在咬下后争先恐后地钻进鼻孔,柔韧绵密,甜度适宜,回香更是浓郁。
“好吃!”
光靠眼睛分辨不出好赖来,可嘴巴味觉不会骗人。
姜爱国不爱吃甜食,这个牛角包却能两口一个,吃了个就让姜向南端进去给司文兰尝尝。
“我姑娘真的是天才!”姜半感慨,用手小条小条地撕着慢慢品尝:“食品经营部里的果子面包都没这个好吃。”
“那以后让你去买牛奶还去不去了!”姜爱国笑。
“去!怎么不去。”姜半挺胸抬头,满脸骄傲:“我姑娘以后肯定能赚大钱给她爸买辆小汽车,到时候我能一车拉几百瓶牛奶。”
一语成谶!
“天天光知道做梦,有那闲工夫,还不快去给你闺女多买点面粉。”
第一盘既已经成功,姜爱国相信今天姜家这面包香味得飘整天。
“……”
爷爷还真了解孙女性格。
第一次成功后,姜向北就跟打通了“奇经八脉”。
一直不停忙活到家里要煮晚饭,这才熄了火。
不仅姜半想着第二天得去买面粉,姜爱国晚上睡觉前都筹划着早上趁凉快些去周边农村多买点柴火和自烧煤炭。
***
三水胡同,十七号院。
日头西坠,晚霞染红了半边天,热气似乎也被挡到云层背后,风里的空气终于带上了丝凉。
休息在家,大家早早吃完晚饭,在院里聊了好半晌的天。
自从院里各家商量把菜园子刨了恢复成地砖,院里清爽,大人孩子们也都愿意在外乘凉。
就是凑到一起,自然就会聊起东家长西家短。
不说别人,那就只能说自己。
张贵英先问邻居冯强盛一家的事,想着那家人是冯家远亲,好歹能知道些后续。
可人家巴不得能不沾就不沾,三两句就把话头转到了裴家身上。
“你家裴建今年应该能办酒了吧?”
“那得看裴建和人家女同志咋想,咱们当父母的不能没事老盯着催。”崔秀娥笑。
“那也是,现在的年轻人可跟咱们那时候不同,讲究自由恋爱自由结婚。”
张贵英叹,既是叹崔秀娥,也是叹自己的不容易。
她大儿子今年二十六,比裴建还整整大了几岁,别说结婚,就是对象都不想找。
“说起来,婚事你们是不是要跟姜叔他们家商量啊!”
卷发中年妇女姓柳,胡同里的人都叫她柳五姐,跟沈琴他们家属于八竿子勉强能打得着的远房亲戚。
不过这人除了有点喜欢打听别人家八卦,在胡同里人缘倒是不错。
崔秀娥笑:“这我上哪知道,我家裴建什么都没说。”
“说起姜家,你们家裴玄最近是不是老往姜家跑?”
喜欢打听,那就意味着胡同里大大小小的事都了解,就是小孩子谁跟谁关系好也能说出个一二来。
“我听姜半瓶说,他二姑娘最近在捣鼓什么面包还是饼,反正忙活着呢!”张贵英多少也听到了点消息。
“孩子小打小闹,做正经事比天天瞎跑强。”
崔秀娥晓得柳五姐说那句话是什么意思。
无非是调侃裴玄往跑人家是有目的,所以干脆不接茬,只是模棱两可地说在做正经事。
至于什么正经事,崔秀娥其实也不是很清楚。
“啥正经事?”柳五姐不放弃地追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