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章 二更合一
这一年华国正经历划时代的改革与变化, 当然,身处其中的人并不知道这一年对于未来的意义,只是从报刊杂志上、从街头巷尾的变化上窥见一些让人无法忽视的改变。
这时候大学里面最受欢迎的专业是文史哲, 人们回顾过去十年, 内心的迷茫与困惑,似乎只能从历史与哲学中寻找答案。
经济系还是“边缘学科”。
但是经济系内部关于国家经济政策的讨论, 或者说争论,一直没有停止过。
哪怕只是大一新生, 政治经济学专业的学生们,也一直密切地关注着校园内外的相关讨论,两个班级已经组建起了七八个讨论小组,大家自发利用课余时间讨论国家面临的经济问题。
不过沈茉儿倒是没有参加这个讨论小组, 她实在太忙了, 讨论小组有时候晚上还要还要开会, 她晚上都是要回家的。
再说,她已经知道了,接下去国家会搞改革开放,虽说中间也有过反复和争论, 但是总的路线不会改变。
这就像是一群人围着猜谜, 她已经知道了谜底,跟着一起猜就没意思了。
与其参加讨论, 不如干点实际的。
这天下午只有一节课,上完课后沈茉儿就匆匆去了首都第五制衣厂。
“我们确实是有一批旧的缝纫机要处理, 但是这是国有资产, 不能直接卖给个人的,不然我们直接处理给内部职工不就定了?这不是不符合规定嘛。”
首都第五制衣厂的后勤主任是个身材不高的光头,说话的时候总是下意识地摸摸他那圆润光滑卤蛋似的脑袋, 笑起来倒是一脸和气,说的话却很直白。
沈茉儿是通过广交会上认识的首都第一纺织厂的朋友牵线搭桥过来的。
她从前是国营工厂的厂长,跟兄弟单位打交道的时候,人家怎么也会礼敬三分,现在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大学生,
哪怕是首都大学的学生,在这些老油条眼里也不过就是个“学生仔”。
要不是有人牵线搭桥,怕是根本见不到这位钱主任的面。
沈茉儿笑道:“我不是个人买,我们是南省江北县柳桥公社的一个社办企业,是公对公的,完全符合相关规定。而且,第五制衣厂将淘汰下来的缝纫机处理给我们,也算是帮扶支持基层创收,我们回头会写一封感谢信给贵厂,贵厂进行相关工作总结的时候完全可以提一提。”
沈茉儿说着将介绍信和相关的材料递了过去。
这是她在离开江北县之前找章正祥办的。
国家政策一直是鼓励发展社队企业的,这个时候办社队企业的手续也不复杂,什么都没有就要办个社队企业,这事儿听着是有些离谱,但是章正祥莫名对沈茉儿充满信心,还是顶着压力给她办了。
后勤主任拿过材料看了眼,确实是社办企业的材料,叫华彩制衣。
人是厂领导介绍过来的,手续也是齐全的,那这个面子就不能不给。
索性要的缝纫机台数也不多,后勤主任想了想,笑呵呵地点头:“既然是这样,那行吧。你说你们这也真是消息灵通,买东西都买到首都来了。”
沈茉儿有一句话说的没错,他们后勤部门工作是很难出彩的,处理淘汰的缝纫机,这个工作本身是一点可说的地方都没有的,但如果说是帮扶支持基层,那写工作总结的时候确实是能写一写了。
不要说帮扶外省的社办企业跟首都没关系,这格局小了,首都人眼里,国土之内的事情都不能说跟他们没关系。
“不过,你们这缝纫机要怎么运回去?”后勤主任问。
他们虽然可以卖缝纫机,但是山高路远的,肯定不能包运输的,不然卖旧缝纫机的钱都得全部搭进去。
南省可不近的。
沈茉儿笑笑:“请厂里帮忙运到这个地址就行了。”
她拿出笔唰唰写了个地址。
后勤主任一看地址就在首都,当场就点头了。反正厂里有运货的车子,只是在首都城内运送一下倒是没什么问题。
双方谈好以后,沈茉儿直接去财务那里交钱,后勤主任指了个人让帮忙领到仓库去挑一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