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2章 二合一章(第2/5页)
最先盯上这个机会的是北河省。
北河省的地位一直有点尴尬,距离京城最近,但却是独立的一套行政系统,省会城市听起来还略微有点老土,旁边有京城、津市等发展势头正足的城市压着,石家庄就显得有些不起眼了。
再者,北河省的发展模式同西山省有点相似,二者的经济结构主体都是重工业,只不过西山省极度依赖煤炭行业,而北河省则是煤炭与钢铁并重,算是两条腿儿走路,再加上北河省是苏娇杨的老家,对苏娇杨的信任要多几分,当年发展经济学才刚刚处世的时候,北河省的领导就找上了苏娇杨,请国重发展经济学研究团队给北河省制定了一系列的转型规划,经过十年的平稳过渡,北河省已经走上了一条十分健全的发展道路。
北河省这次想要争取让《研究》系列学术期刊的编辑部落户在石家庄,也是想给自家省份再多拓宽一条路,也多镀一层金。
北河省发展规划改革委的提议倒是给了苏娇杨一些新的想法,北河省确实是一个好地方,只不过苏娇杨并不打算将《研究》编辑部落户在石家庄,她看重的是‘环京圈’。
京城作为华国的首都,发展势头自然是十分猛的,当国重‘超级列车’项目组完成地下轨道交通的技术攻关之后,设计的第一组地下轨道交通网就在京城,只不过比起正在‘野蛮扩张’的鹏城与沪上来说,京城的扩张步伐更稳健,走的也更慢。
看看鹏城,看看沪上,随着人群的涌入,现在已经向周边扩张了多少圈?
再看看京城,人群涌入量倒是不少,可地盘并没有扩大,只是人口密集度增加了,高楼大厦的建筑密度也增加了。
但人口密集度是会有一个饱和上限的,高楼大厦的建筑密度也会有一个顶点,只要京城的魅力不减,就一定会有越来越多的人群涌入,那个时候,京城便会不断地扩张。
这并不是苏娇杨的主观臆想,当初京城发展规划改革委的人就已经考虑到了这些,所以京城的轨道交通网在设计时,并没有采用常规的圆形闭合交通网,而是采用了蛛网形辐射轨道交通网,在目前的京城外围留下了很多个‘交通关节枢纽’,只要将来京城有了对外扩张的打算,随时能够将新的交通网建设好,并入京城地下轨道交通网中来。
苏娇杨把自个儿的想法同北河省的领导说了之后,北河省的领导跟着就陷入了沉思。
苏娇杨不会无的放矢,但京城的区划是早已确定的,那是不是可以说明,北河省紧靠着京城而占据的这个地理位置优越性,并不是那么的一无是处?
如果北河省政.府能够重视‘环京圈’,北河省是不是会迎来下一次发展的春天?
北河省政.府纠结了几天之后,答应了苏娇杨的要求,让苏娇杨自个儿选择地方,并且他们愿意主动承担《研究》编辑部的全部建设经费,附加条件是,由国重发展经济研究组为他们提供一份‘环京圈’的发展规划建设报告,精确估计‘环京圈’的发展潜力,评估出最适合‘环京圈’的发展模式。
能替国重省下这么大一笔建设经费,苏娇杨欣然答应。
第二天,国重这边负责发展建设的人就找上了沪上市济同大学,由济同大学建筑系的杨群教授带领研究团队来设计《研究》学术系列期刊的编辑部大厦。关于这个编辑部大厦,国重给出的条件只有一个——科技感。
苏娇杨对《研究》学术系列期刊的定位,是奔着想《nature》与《sce》看齐的标准去的,而且《研究》旗下设有很多的子刊,一栋寒酸的小破楼怎么能够衬托得起这种逼格?
济同大学建筑系的杨群教授也算是国重的资深合作伙伴了,国重下辖的很多研究机构都是由杨群教授带人设计的,包括并不限于大型分析测试中心、煤炭资源研究所、材料研究所、高能电池研究所、可控核聚变研究院等。
杨群教授的审美感很高级,设计出来的图纸也十分贴近苏娇杨的预想,同苏娇杨关系不错,如今有了新的建设项目,苏娇杨自然不会忘记这个老朋友。
虽然苏娇杨当初在建设数学理论与应用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时候,从济同大学挖了不少人才,但这些年苏娇杨也给济同大学送了不少项目过去,济同大学与国重的关系一改再改,早非当初那剑拔弩张的恶劣关系了,如今说是如胶似漆也不为过,济同大学很多教授都在国重承担着研究职务,他们手中拿着的很多项目都是国重承接了大项目之后,给他们分拨的子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