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阅读背景:字体颜色:字体大小:[很小较小中等较大很大]

第六百零二章 自请北上,镇守大名(第2/3页)

殿内气氛一变。

众人的脸色都严肃起来。

事实上群臣都对这个辽臣,有很深的印象,乃至忌惮。

因为此前北伐,宋人就是在这位手中,吃了大亏。

萧孝穆故意放出与辽东大延琳反叛军惨胜的假消息,引得宋军刚平辽西,就迫不及待地北上,结果骄狂之心被利用,三路宋军被各个击破。

萧孝穆亲自率军奔袭,轻而易举地击溃任福和葛怀敏两路,若非刘平老而弥坚,在正面战场的厮杀上从来没掉过链子,北伐可就大败亏输了。

即便如此,真正逆转战局的,还是狄青率河西骑兵千里奔袭,行险冲击辽国中京,这才遏制住了萧孝穆,显然是辽人的后方拖了前线的后腿。

此役之后,萧孝穆在军中威望更甚,契丹敬重勇士,他可谓一言九鼎,才敢调兵平定辽东的马帮。

相反宋军这边,没有这种人物。

狄青未来可期,但就目前而言,在各自军中的地位,还远远比不上萧孝穆。

这也不见得是坏事,到了这等一呼百应的程度,接下来再往上走,选择就不多了,天气凉的时候,更要防备手下给自己加衣服。

偏偏这个时候,太后太妃同归于尽,十几岁的小皇帝风雨飘摇。

所以狄进的担忧是,若是最后被萧孝穆上位,成为摄政,那于长远来看,自然是埋下了动乱的祸根,但就现阶段而言,辽国在萧耨斤手里,和在她这位兄长手中,却是截然不同的两种战斗力。

所谓一语惊醒梦中人,其他重臣不比他如此了解辽国内政,但也深知其中的道理,纷纷出言:“狄直阁所言极是,必须防范于未然!”“萧孝穆若欲上位,或对外宣战,当加强边防,以备不时之需!”

这还真不是畏惧契丹,杞人忧天。

此前太妃萧耨斤的名言是“我要宋人死”,萧孝穆作为太妃亲兄,辽帝的舅舅,继承这位的遗愿,以攻宋为转移内部矛盾之法,一旦得胜回朝,那执政之位就彻底稳固了。

就在大家转而探讨如何防备河北河东,避免被辽人攻打之际,首相王曾突然开口:“这也不失为一个除敌良机!”

自从被吕夷简步步紧逼,这位曾经惊才绝艳的首相越来越低调,此时却提出见解:“老臣以为,此番契丹内乱,我朝当派遣使臣入辽,与辽主再谈盟约,试探辽庭态度,若能引得辽主自坏长城,则燕云收复,指日可待!”

话音落下,次相吕夷简身躯微颤,刘娥则深深凝视了王曾一眼。

王曾少年成名,惊才绝艳,二十五岁的三元魁首,三十八岁便为宰执,后新帝登基,也是计智逐权臣,配合自己除去了丁谓,如今十数年过去了,已然知天命的老臣看似碌碌,却在关键时刻,再度展现出了锋芒。

刘娥与之交换了一个眼神,默默颔首,却不急于开口,果然赵祯语气里难掩兴奋:“依王相之见,何人可出使?”

若对辽国的熟悉和了解之深,无疑是狄进最为合适,但他无论是身份地位,还是曾经的功绩都去不了,去了契丹也知道必然有诈,因此王曾目光闪了闪,有了人选:“老臣举荐程琳。”

程琳就是献《武后临朝图》的那位,却非奸佞,而是能臣,真宗朝的进士,仁宗朝的重臣,历史上委以河北、陕西之重,留守大名府近十年,威信尤著,敌人不敢窥边。

如今的程琳虽然还没有那些功绩,却已经展现出了外交的锋芒,曾任馆伴使,与提出非分之想的辽使据理力争,是朝堂里面对辽强硬,手段又足够灵活的臣子,无论是资历还是能力,都符合出使辽国的要求。

赵祯对于程琳献图一直有些耿耿于怀,但他跟着刘娥学习,也知道评价臣子不能片面,此时压住心头喜恶,仔细思索了一下程琳的政绩,颔首道:“王相所荐甚好,诸位卿家还有别的举荐之人么?”

范雍、王曙各自举荐了一人,赵祯也纳入考量,眼神下意识地看向狄进。

他心中的最佳人选还是这位,也唯有这位负责辽国事宜,他才安心。

而此时,狄进却再度站了起来,朗声道:“臣愿北上大名府,配合程公!”

群臣尽皆动容。

以狄进如今权知开封府事的功绩,足以平平稳稳,过渡两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