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章 包拯推崇的江湖侠客(第2/3页)
刚刚开国时,枢密院权力极大,枢密使甚至一度凌驾于宰相之上,后来就再无那等好事了,至于三司,长官从未与两府并列过,三司使只是和翰林学士、权知开封府、御史中丞一起,统称为“四入头”,即两府宰执的预备役官员。
可事实上,三司的权力当真极大,因为这个职位不是宋朝首创,早在唐朝中后期财政出现问题之后,朝廷就特设大臣,分别管理财政收支、赋税与盐铁专卖事务,而到了五代,盐铁、户部、度支三个机构成立,也就是“三司使”的由来,最后到了宋太宗时期,三使合一,总领财政,目的是为了分走宰相的权力,避免相权过于集中,影响皇权。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三司反倒飞速壮大,变成是一个几乎无所不管的部门,职权范围涉及了原来的户、工、礼、吏部的事务,连枢密院和御史台的事情,三司都能过问一二。
毕竟哪个部门能少得了钱呢?
所以后来三司被撤销,权力分还给了各部,三司使这个历史特殊时期诞生出来的职位,也淹没在历史长河中。
但那要等到王安石变法,元丰改制了,现在是天圣七年,王安石还是个九岁的孩童,宋神宗更未出生,或者说如果赵祯接下来能有亲子活下来,赵曙不入宫为赵祯的养子,不会娶高滔滔,赵曙会有另外的孩子,都不会有赵顼。
而在如今三司职权之下,狄进身为三司盐铁判官,拿着延津娄氏被抄家的账册,准备严查其中的蹊跷之处,正是他的权力所在。
三司官员,就是财神爷,任何敢动国朝钱袋子的,都是跟他们对着干,完全能名正言顺地彻查到底!
犯案可以不被开封府衙抓,漏税却有三司找上门!
当然,这就要看三司使愿不愿意了!
王曙本来是不太愿意的,他很清楚,这种京畿大户的抄家,钱财莫名消失不见,背后指不定有多少双手在里面捞好处……
查?那是真要查出事情来的!
但这位省判方才所言,确实又打动了他。
被贬多年,好不容易回朝得到重用,又是身居三司使要职,难道手下检查出错处,自己却按压下去,随意糊弄了事?
那不仅失了威望,更关键的是,接下来就要全面对夏用兵,一旦打仗,那就需要海量的物资调动,到时候别说三司的官员,每位吏员的案桌上,恐怕都要被高高的账簿堆满,通过此案,正好筛选人手,培养出属于自己的班底,及时地接管这个威势赫赫的部门!
于是乎,在吏员偷瞄下,一紫袍一绯袍,一老一少,却皆是朝堂中举足轻重的官员对视,隐约间气氛就变了。
王曙皱起的眉头松下,缓缓开口:“既如此,就依狄省判所言,慎重详查,谨记谨记!”
狄进行礼:“请王公放心,下官知道分寸!”
王曙不太放心,但又有些期待,深深凝视了面前的年轻人,转身离开。
狄进送走顶头上司,神色如常地回到案前,将另一份嫌疑人名单拿出来。
事实证明,有风险缩在后面,有好处疯狂逐利的,都是一批货色。
现在想要塞人进机宜司的,抢夺功劳是这群人,此前抄家延津娄氏,大批钱财不知去向的,也是这群人!
而狄进不好直接替机宜司出面,毕竟官场上讲究一个职权所在,越职言事是大忌,现在则是名正言顺。
在做好前序工作后,眼见到了放衙的时间,狄进走出三司,朝着三院而去。
一来是顺路,二者他正要去找公孙策。
三司从账簿发难,御史言官用弹劾上奏,正是上好的配合,而察院正好也有两名官员走出,除了俊逸不凡的公孙策外,还有一位面容方正的绿袍官员。
狄进见了率先行礼:“元规兄!明远!”
孙沔赶忙快走几步,拱手还礼,又故作玩笑地道:“狄修撰,你这个兄字可显出亲疏了,我与明远的年岁相差不大嘛!”
狄进微笑道:“元规兄乃天禧三年进士,是我和明远的士林前辈,如何当不起一声‘兄’字?”
孙沔灿烂的笑容不变,语气却止不住明快了几分:“那我便托大,唤一声仕林了!”
熟络之后,孙沔又轻轻叹息,故作惭愧:“此前刘平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