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65章 新老会面(第2/5页)
“不料原来顾通译也精通诗词典故。”
沈主编看来也很惊讶,颇有几分对顾眉生刮目相看的意思,“我道眼下年轻一代,心思已经全不在这上头了。不料顾通译居然是个全才——都说你是当世才女之一,诗画双绝,学问精深,盛名之下,果无虚士。”
其实顾眉生的出名,一个是画,一个是她的语言,再一个就是她经营的生意了,说到诗词歌赋,却没有这几个出众,她自然慌忙谦逊个不住,心下也是忖道:
“好冷门的诗词,典故倒是适合当下,毕竟是名门才女,出口成章,若不是我还有些记性,小时在大图书馆,又无聊翻阅过数次仙界版本的《全唐诗》,此时岂不是就要露怯了?我敢说,眼下羊城港新一代的学问人里,对于旧学的诗词典故,有这般了解的,不会超过百分之一。”
要说沈主编是炫耀博学,这倒不至于,只是让顾眉生更深刻地意识到了两人之间的年岁差距,想来在沈主编年少时,可学、能学的东西太少,身为女子,也就只能在这些诗词歌赋中咏志抒怀了。
如今买地的教育,却是重视理科,以实用性、生产力为主要标准,况且标准教育中,数理的份量也是极大,无形间自然削弱了文科的比重,这固然是利国利民的大好事,只看买地此时蒸蒸日上的国力,便可见一斑,但另一面来说,像这样出口成章,互相射覆典故的雅趣,倘若再难重现,或者说,再也不会像从前那样被推崇,似乎也是一种损失。
如果说,沈主编是半边身子还在旧朝,那么,顾眉生便是站在新朝的门槛上,还时不时好奇地回头张望的那一代,顾眉生那几句谦逊,沈主编倒没怎么在意,两人目光相对,都是一笑:如今,典故皆通、见事分明,可以对谈用典的人自然是越来越少,眼光这么一碰,两人便像是都明白了这份夹杂着感怀和遗憾的复杂情感,也更感到了彼此之间的惺惺相惜。倘若不是两人的关系如此尴尬,说不定在另一个场所,还能成为忘年交呢。
“沈大人今日是特意来寻我的么?”
既然是一见如故,也就省却不少试探口舌,顾眉生也是问得直接,在她想来,这也的确不无可能:她是立刻就要远行的人,外人来看,对于董惜白、窦湄几女折腾出的动静,顾眉生自然没有怎么参与,若是有心求和,请她来做个说客倒也很恰当。只是沈主编突然现身此地,来得比较突兀罢了,一般来说,请中人组局,介绍相识委婉请托,会更合乎礼仪一些。
“倒不是。”
沈主编今晚真没有一个答案,和顾眉生想得一样,她摇头道,“今日我是带采风使来的——使团出港这是大事,周报肯定是要发报道的,只是编辑人手不敷使用,新人恐怕出的稿子不好,我还是要亲自跑一趟才能放心。”
顾眉生又被她的话堵得噎了一下:一般来说,报纸的版面都有八成以上,是编辑负责完成的,按照买活大学的教材来说,一篇文章要登上报纸,除了没有任何立场的事实陈述,也就是俗谓的‘新闻’之外,都有选题-撰稿-审校的环节,如果没有上头的指示交待,那么,选题、审校都由编辑来完成,有时候文章也由他们来撰写,不过,有时候文章也会由外部按选题来征稿,或者指定某个、多个采风使去完成。
除了专门开放给外部投稿,不设具体选题,只偶尔会有下期议题通知的版块之外,编辑的角色是非常重要的,甚至要超过具体的撰稿人。其实就是来稿版面,决定某篇文章是否刊登,以及该如何删减校对的,也是负责编辑。因此,周报的攻守擂,都是围绕着编辑来进行的。
沈主编说的编辑人手短缺,当然不是无端端的又陷入了缺人之中,而是暗示了周报编辑部的确受到近来的攻讦影响,很多编辑或许是不忿于外界的指责,干脆就撂挑子了,‘说我是吴江那边的人,靠裙带上位,那我不干还不行吗?你们这些素来受到压制的所谓贫民子弟,不正好大放光彩’?
要说平日里那些投闲置散的编辑,是否能够担得起空出来的工作,这还是个未知数,从沈主编的表现来看,或许,这些编辑受到了张利青的暗示,不受她的差遣,或许,她真不放心这些人的能力,因此,宁可亲自出面,为采风使压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