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9章 这就是历史(第2/4页)
在她的安排中,逊帝移驾羊城港,是又一个时间节点,在那时候,未老二,也就是前信王会从买地北上,帮助未家人整体迁移南下,也就是说,在上元节之前,差不多京里需要多少人来维持运转,谁走谁留,这结果也应该逐渐明确。
在这之间,整个过渡委员会主要的工作内容,就是商议着敲定新编制:这也是大家都摸着石头过河的问题,毕竟,京城还会剩下多少人,还需要多少人,这谁都不知道。很多问题都是大家谁也没有遇到过的,比如谢双瑶就完全没想到,京城的治安居然能一乱两个月还没平息下来,这多少有些出人意料了,一般来说,有她在,有买活军的兵丁在,他们治下的城市总能迅速恢复秩序,这会儿都开始安排明年的生产了。
京城作为敏朝的首都,尤其还是一个和平过渡的敏朝首都,情况必定是非常特殊的——这要是打进来的话,那又是另外的局面了,一般来说,新政权攻破京城之后,都会把他们认为不值得拉拢的势力全部杀掉,金银珠宝据为己有,这么着只要预防兵士争赃内讧就行了,等到人都杀得差不多了,再来整顿秩序,剩下的平民百姓,早就被杀破了胆子,自然也不会和新朝作对,还不是他们说什么就是什么?
在买活军这里,情况肯定就不同了,首先这是禅让,改朝换代就并不彻底,但谢双瑶还想达到改朝换代一般的瘦身效果,那挤掉废物冗余的过程,肯定就会比较漫长、反复而痛苦,那些本来会被消灭的势力,很多都还在蹦跶,不肯乖乖地被时代抛弃!
这股子混乱的风气,又影响了本该顺服的民间,才会造成京城这里断断续续地乱了这么久,孙世芳这些特调进京的买活军兵士,在买地恐怕几年都抓不了这么多人——这些被送去苦役的人,加在一起大概近一万,但这数目其实还是远远不够的,按谢双瑶的计算,她一刀砍掉的京官数目,大概在一万三四千人之多,这个是从官员名册和留任官员的数量计算出来的。
敏朝的京官数量在一万五千人左右,谢双瑶预备留下三千人左右,考量到这里大概还没算以种种名目留京的已致仕或者捐官不赴任而留京的册外人员,光是官员解职者要一万四千人,但很明显这些官员不是孤身在京城做官,他们会有家眷、小厮等等,往往这些人才是闹事的主力军,估算中,一个官员关系着十个京城常住人口,这是不夸张的。毕竟,虽然小京官可能只有二三仆从,甚至只有一个兼职的帮佣,但要考量到高官勋贵夸张的人口比,这么一平均下来,因为京城变化而失去前程指望的,这就有十三四万人了——就这还没算在京中聚居的未家宗亲呢。
说到宗亲,全国而论,大概几十万人这是有的,虽然经过谢双瑶随手为之,皇帝也极力配合的几次瘦身计划,朝廷财政不用供养江南宗亲了,也算是甩掉了沉重负担,但京里的宗亲也有四万人左右。
朝廷虽然几经削减,但始终没有完全断绝他们的财政供养,这也是因为人数过多,害怕闹起事来,绵延不绝,又给朝廷添乱。虽然已经放开了宗亲从业的限制,但是财政始终还要贴补一二,这人数摆在这里,每年也都是天文数字的开销。
四万宗亲,十三四万的京官眷属,再加上专门做他们生意的一些关联人物,经过这几年来天灾瘟疫的减员,京城常住人口估计也就是百万左右,这一下二十多万人要丧失生活来源,带来的动荡会有多大?现在谢双瑶就正在体验着答案——乱一时不要紧,更重要的是,既然她不准备把这些人一杀了事,那总要给他们安排个去处吧。
甄别——导流,这项工作两个月内是完成不了的,二十万人起码要一年起,而且同时还要应付寒冬,这是有切身体会的——零下十几度的冬天,和零下几度比,其实区别还不是特别大,零下几度的御寒装备也还够用的。但如果冬至就有零下二十几度,那差别就很大了,零下几度的服装在零下二十几度,也就比完全没穿要好一些,基本无法支持正常的户外生产生活。
而零下三十几度呢?这就不是外出时的御寒了,要考量的就是在现有建筑质量下,要增加多少煤炭供应才不会冻死人的问题。今年才刚冬至就来了这么一波寒潮,谢双瑶现在要考量的已经不是京城了,而是整个北方的防寒问题——但要沟通北方各县衙准备防寒的话,对接的部门肯定也得在京城落地啊。这是多大的工作量,需要多少人,考虑准备多少容错的冗余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