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4章 辽东惊动(第2/4页)
从前,屯田是为了筹措军粮,在朝廷不凑手的时候,能有一口饭吃,大家不至于饿着肚子去打仗。当然,库存永远都是非常紧张的,饿肚子是所有辽东边将头顶的阴影,自从买活军开始把’辽饷海运’,辽东的日子就开始一天比一天好了。至少每年征的辽饷,实打实是到了将官这里,不至于让将兵们担着个虚名。
从那时起,至少肚子是能吃饱的,虽然战争的阴影还没有完全消散,但整个局面是转为乐观。而等到建州冰消瓦解,分为三股之后,辽东的好日子也就彻底来了——除开那些被划分为买活军地盘的土地之外,辽东还有大片土地肥沃,却因为战事和气候被长期抛荒的土地。在战争结束后,也就富裕出来了。
朝廷这里,恰好也是希望辽东能多一些汉人居住,免得这样好的地方,又被番族得手,滋养出强番来。另一面,也希望能尽可能地保持辽军的完整建制和战斗力,因此,虽然建州瓦解,但边军并未裁撤,而是各自分了荒地,由各大将领屯田经营:这件事进行得也比较暧昧,带有敏朝特有的味道,朝廷也没说就把某块地给谁了,只是暗示大家,军饷的供应肯定没有战时那么多了,但现在,你们也没仗打了,操练之余,可以去驻地附近种种田,自给自足嘛!
如果不知道该种什么,那也很简单,特科这边有专门的农业人才,是去买地进修过的,很善于农务,可以让他们来帮你们筹划,只需要拿走一两成的收入做报酬就行了。
能赚钱的军屯,在朝廷那里等于是过了明路,辽东的骄兵悍将还是比较乐意的,尤其这里地多,对很多因为家乡无地,被迫出来谋生,阴错阳差落入边军的大兵来说,能在军屯中拓荒,从此拥有自己的一片土地,也是不错的出路。
要说出力,他们愿意,可要说分钱给特科,那就不好意思了——既然你特科农务的噱头,也是去买地进修,那我们何不直接去找买地的田师傅?只要找对了门路,不但田师傅不要钱,自己田庄上的出产,还能立刻就找到销路。这岂不是两全其美?甚至很多买地的田师傅会的知识,特科的农务恐怕是不会的,比如说,这几年来非常火热的林下参,不就是买地的擅长吗?特科在这件事上,根本就没什么经验!
一个是烟草,一个是林养中药材,再一个还有土豆这样新作物,都是买地的特长,哪怕不为销路,就为了多开辟一条生财的种植路子,各大边将也得削尖了脑袋往买活军那里钻营——这路子也是现成的,几乎绝大多数边军,都有子侄在买活军那里钻营,有些甚至不是送去一个,而是送去一批,这会儿就到了发挥作用的时候,走了家人子侄的路子,各自请托关系,去联系开原参园的专家,送人去学这是常事了,如果能把养参基地的专家请到自己庄子上来走一走,看一看,那可真是天大的面子!这庄子上的军户,走出去面上都是有光辉的!?多年生的林下参不说,还有两三年生的什么刺五加、黄芪、苍术、威灵仙、远志......对于药材,买地的胃口是极大的,只要货好,送来多少都收,而且价格也非常口口,不会因为产量增加而跌价,对辽东来说,这是个极好的消息。
从建新到辽南的这些什么棒槌庄子、坨坨山庄子,或多或少都是靠着和买地的药材、烟草贸易来养活自己,当然,建新还有矿业,以及和哥萨克人的边贸,这是辽南等地暂且不及的地方,辽南这里的优势则是他们有敏朝的贴补,这份贴补虽然没有那么多,但胜在稳定,皇帝再怎么样也克扣不到这上头——听他调遣的辽军,基本就是朝廷最后的底牌了,这份供给,是双方关系的保证,如果敏朝连钱粮都供不上了,那辽东这些屯田的边将,转个身不就是各地的诸侯了?自立门户那是眨眼间的事情,你连饷银都不给,凭什么还要我们给你卖命呢?
也是为了节制各方将领,朝廷有意在很多事上都搞得模模糊糊,甚至可以说是有意要挑起边军内部的不和,把一些西林党文人出身的将领,和同气连枝的东江系、锦州系、特科系将领之间,间隔着划分驻地,又或者有意把两个人数众多的军屯,放在耕地相对狭小有限之处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