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1章 左支右绌(第4/5页)
在心里这么一读,她那点说不出道不明的恐惧,似乎也就丝丝缕缕地消散了,又重新想到了生活中积极的一面:不管怎么说,南华这里,还算是往好处走。曾经觉得彩云道汉人太少,夷人太多,但眼见着大量汉人也要从四面八方涌入彩云道了,这挺好的,彩云道的确有大片大片的荒林子,虽然哪怕不知道土质适不适合种水稻——但这边天候好,这个种一点那个种一点,吃饭总不是问题!
也还好有个彩云道,也还好南洋天候还行,不然,真不知道怎么办,这些人口都该往何处去了!在彩云道这里,至少人口自给没问题——陶珠儿不敢想粮食产量多高,她对农事不算太精通,但也知道地是要靠养的,而且自古以来也没听说彩云道遍地产粮,因此不敢设想得太乐观。
“要说提高粮产量,那还得是安南,安南产水稻那是有名的。还有再往南的兰纳,那里也是粮库……这两处地方,多年来历经战乱,也有好些田地抛荒,祭司们都说了好几遍了,当真是可
惜,全都是上等的水浇地!”
“这要是把当地的荒田都种上……昆顺走廊还在其次,多余的米粮直接走海运去羊城港、天港也都是便宜。”
不比彩云道的百姓,更关注的是昆顺走廊打开的商贸通道,对当地生活的意义,陶珠儿更关心的还是昆顺走廊周围的耕地,她也很急迫地想知道,如今安南的战况如何了:从提议修路到出兵帮助阮主‘平乱’,也有不少光景,南华这里,消息传递很不便,至少要晚上两三个月。陶珠儿上次听到消息时,说是战况非常顺利,对方几乎不堪一击——她对此倒是丝毫都不惊讶,一个正在内乱的小国,民怨早已沸腾,怎么可能抵挡得住买地的精锐之师。
战争的结果是无需怀疑的,让人焦急的是所耗费的时间:地,地怎么样了!粮食种下去了吗?今年能不能有出产?
别说华夏两宗了,算上鞑靼各部、琉球、高丽、东瀛,甚至更北的通古斯建州,乃至隔了整个通古斯,只是隐隐约约和买地有了一丝联系的北海诸族,这些毫无例外,全都被过去几年的气候折腾得不轻的诸侯,恐怕也都急切地想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吧?他们比华夏更北,如果华夏都冷得种不了粮食,他们吃什么,喝什么——他们得死多少人啊!
想到这里,陶珠儿也不由得打了个寒噤,她含含糊糊地想:粮食!归根到底,一切还是粮食——世事实在是太难料了,她从小长大,粮食总是越来越多越来越丰裕,她曾经多么天真地认为,她生活的国土早就脱离了粮食的考虑,百姓们所追求的东西会变得越来越——反正总比粮食要高,衣食足而知荣辱,大概百姓们所想的,会是这些虚无缥缈的东西罢——
可万万没想到,只是几年的歉收,忽然间,一切好像全成了幻影,她又回到了记忆已稀薄的小时候,那时候大家总被饥饿的幻影困扰着,总是期盼着想要知道这个终极问题的答案:明天的,明年的粮食,它在哪呢?!
忽然间,别的其他的东西都再也不重要了,而在所有那些担忧之外,她反而变得务实、机敏而似乎更为坚强,陶珠儿深吸了一口气,陡然转过身,再次挺起胸膛,摆出了买地吏目那股子昂然的架势,又走回衙门去了。她知道她还有很多活要干:安南的粮食,可轮不到彩云道来分享,很快就有很多灾民要来南华安顿了,陶珠
儿的首要目标就是确保他们能有足够的粮食度过最窘迫的时间,又能以最快的速度,把自己的口粮给种出来。
该做的事还有很多,得一件件打勾,有些还要去找祭司和其余同僚商议,陶珠儿知道自己能做的也只有这么多了,她只能尽力让南华不成为首府的拖累,甚至还能尽可能提供一丝助力。
但要说靠彩云道改变全国缺粮的现状,依旧是不太现实,还是那句话,道路太难走了,昆顺走廊修成以前,彩云道自给自足已是极限。解决缺粮问题,唯一的希望仍是南洋,南洋不但有气候,而且有现在的华夏最缺的东西——大量因战乱而抛荒的肥沃耕地。
陶珠儿知道自己想得或许是太简单,但她仍然忍不住做这样的指望:在这几个月内,会不会已经有些胆大的人,在新占的土地上,种好了庄稼,已经等来了一季的收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