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98章 昆顺走廊(第4/5页)

“好啊,好啊!”

郑地虎顷刻间就不再担心中原道百姓和客户人家联宗的事情了——只要是愿意种米愿意多卖粮,联嘛!还能联出什么势头来?!毕竟是新人新地,内心不安想要抱团求存,找盟友不也很正常吗?

手段就这些,不是联宗就是联姻,汉人间总是要互相结交的,不然怎么和当地的土著来往,就不担心被欺负吗?即便有知识教这个润滑剂,但郑地虎可没那么天真,会相信知识教足以完全融合彼此间必然产生的一些龃龉。只要能发挥作用,解决他的难题,怎么抱团那都是可以理解可以商量的。

顷刻间,他就给联宗现象找到了许多理由,并且立刻找到了一条已经被验证过的思路:“北方灾民经江北中转,安置观察之后,转运到南洋来,起码能保五年的高平价粮供应!”

说是五年,这是他对人性的理解:五年之后,在本地渐渐扎根,该置办的家伙事也都差不多齐全了,还有多少人惦记着家乡,愿意为了不确定的对象,把自己的利益输送过去呢?要知道,只能说他们的粮食会有一部分用去北方,但这也不是完全保证的事情啊。

能确保把承诺的水稻田种好,平价粮卖上,这就已经很不错了——预计能坚持五年,那都是乐观了。不过,郑地虎现在很需要这份乐观:去年划出江北特别区后,不多久,敏朝就开始调动京营剿匪, 在辽东大将袁元素调派之下,京营步步为营,未几收复商都,而大顺军见势不妙,离开洛阳四散而去,其中有一支通过虎牢关,反而回到了旱灾有所缓解的山阴,在泽州一带经营起来。

中原道的乱象终于渐入尾声,这也给皇帝提供了机会,在衙门几乎被连根拔起打烂,什么宗族、地主,全都在浪头里被掀翻的中原道,特科官吏已经掌握了实际治权。他们能否做得比从前衙门更好,目前还不能定论,但特科和老式官僚相比,有一个极为显而易见的特点——那就是他们是很擅长也很习惯于借助买地之力的。

和颟顸蹒跚,消息滞后,对大顺军束手无策坐困愁城的老县衙比,新县衙的效率较高,而且一开始就想着用各种方法从买活军那里买粮,只要有了粮食,他们就能有把握把大乱后惊魂未定的百姓安抚下来,烂摊子给收拾好。

买地虽然不能派出军队直接介入,但救灾队的支援,包括粮食供应,这都是必然会有的。中原道的受灾范围,还和从前的州县不一样,基本上是一道之地,甚至还要更大一些,这对于南洋来说,这就意味着需求激增,他们要用低价来供应更多的粮食。这对于本就不算多宽裕的库存而言,是个非常不祥的消息,而更让人紧张的是关陇地区去年传来的消息——去年,中原、山阴的旱情稍微有所缓解,但甘陇的旱情则更加夸张了。甚至连需水量小的土豆,产量都是大跌。

李黄来这些接近于山阴范家地位的亲买大豪接连告警,近乎是哀求地请买地筹谋前景——在他们绞尽脑汁的维持之下,去年关陇百姓的日子还算是过得去,但如果今年还是这么旱,那他们也要黔驴技穷了。

办法,什么办法?凭你什么办法,郑地虎相信,最后还是要落到南洋米上。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他不能不为明年征米量忧心,同时又免不得要做数学题:南洋的新移民数量,还是由船运力来决定的,这东西真不是说想要就能有,有了人还要有运力,想要明年增产,今年就得多运人……可今年的运力在哪呢?

明年加量,按库里的存粮来说,暂时还能支应,但后年如果还要再加量,那就太可怕了,必须从今年就开始准备起来——本来令他顾虑重重的昆顺走廊,现在突然间变得越来越有诱惑力。郑地虎认为,此时再去想知识教的后患,已经不合时宜了——他前些年开会的时候也不会想到这几年气候这么差,疫病这么多呀。

“真是见了鬼了……归买也快二十年了吧,头十七八年,虽然也有灾害,但真不至于如此……这就是六姐所说的小冰河时期么?这……不会还没到顶吧?”

现在,一想到未来,他就有点儿愁眉苦脸,和个老婆婆一样禁不住的犯嘀咕,郑地虎是真想不出气候还能怎么更坏了——再要坏,那除非是江河逆流、沧海桑田,连着十年二十年不下雨,倘若真是那般,那也没什么好想的,人就都死绝了吧!怕是连六姐都无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