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95章 皇帝是臭豆腐(第2/4页)

江北特别区?开天窗套路?权力极限?

谢春华脑子里已经有一条思路隐约浮现了,但还没等她理清楚,已经有人来敲门:“团长,六姐已经在前往电报局的路上,我们这边可以发报了。”

刚开启的对话节奏,立刻被打断了,谢春华和皇帝对视了一眼,按下心中的疑惑,做了个略微僭越的举动——伸手按了按皇帝的肩膀,希望能让他更镇定一些,至少在笔谈时表现得足够好,免得连累谢春华也跟着吃瓜落,她意味深长地说了一句,“权力的极限,不在于您,而在于六姐,您先暂且安心,或许,没有陛下您想得那么糟糕。”

这话听着没头没脑的,但却让皇帝肩头微微一震,眼神有些发直,咂摸了一会,也是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再深深地呼了几口气,他看起来的确要镇定多了,谢春华目送皇帝走入发报室,并未跟随入内,而是继续在会议室中等候:这样密级的对话,除非六姐另有指示,否则只有两地发报员和对话双方有资格知道详情,就算她是使团团长,也不会破例。

虽然京城的电报局在使团这里选址,但发报员都是情报局亲自培训管理,并且发放报酬的,和她也没有直接的统属关系,六姐不发话的话,谢春华也不能触犯纪律,去打探什么。

江北特别区……的确也能理解,皇帝不说,还真没想到,买地这里,安排灾民到江北就食,对当地的民政也是巨大的挑战,衙门和办事处之间的摩擦也必然大大增加,这些应力,最后都会反馈为皇帝承受的压力。

就说最简单的一点:江北的地,现在的确没有全部开发,但很多荒地是属于地主的,佃户走了,他们宁可荒在那里也不愿意无偿给流民耕种。而流民在买地的带领下来到江北,一路上也受了最简单的扫盲教育,他们知道了买活军的日子是如何的,还会甘心留在江北做佃户,被地主盘剥吗?

这必然是不可能的,为了遏制流民渡江进入江南,办事处只能或明或暗地在江北收拾地主,进行土地再分配,这实际上就已经是在江北履行半个衙门的职权了。敏朝衙门怎么办呢?是抵抗还是不抵抗?税怎么办?流民有了矛盾,需要县衙出面的话,县衙出面还是不出面?

按道理,是该剿匪的,但剿匪就要兵要粮吧,县官往上写折子,府衙往京城照发,京城必须拿出一个态度来。而皇帝想要拿出的态度,大概就是在江北设立特别区——这个特别区怎么设,谢春华不知道细节,但大折子应该和壕镜差不多,税给一点,治理的话,衙门出人,听买地指挥?

当然了,这不会是很容易的决策,等于是把如今敏朝国土上最膏腴的一块,也半割出去了,期间的阻力是可以想象的。谢春华这下明白为何皇帝始终按兵不动了——不是真想让中原道的军队攻入京畿,多数又是在做戏,这也是他的老套路了。谢春华在使馆任职时,就见皇帝玩过多次——想要开窗的话,先要主张开个门,这样大家就觉得开个窗也没什么大不了了。

设立江北特别区,这可不是开窗了,大概就相当推倒一面墙吧,那么要做的戏肯定也更大,要让大家发自内心地感到,皇帝真的有拆屋子的念头,才能为特别区妥协。

但皇帝大概没想到,这些年的戏做下来,敏朝的局势也一坏再坏,天灾不断,臣民的总体预期也越发悲观……种种要素叠加在一起,竟让大家无形间,真正相信了他的鬼扯——他只是略作姿态,希望大家以为他有献朝的念头,结果,别人不但当真了,而且还擅自认为他的意志已极度坚定,无法谈判,只能开战了!

只要有一点线索,以谢春华对如今京城局势的了解,也足够她猜得七七八八的了,至于说是什么让皇帝赶紧跑到使馆来——她猜是这一次朝野四股势力迅速形成的默契,吓到他了,甚至在京营内部,皇帝也发现了让他非常不安的趋势:京营按道理来说,应该是对他忠心不二的,这些年来也的确如此,为皇帝彻底消化京畿道出了大力。

可,如果前提是献朝,而京营在献朝后看不到什么未来的话……皇帝大概也发觉了,京营也不会毫无条件地站在他身边,这才惊慌失措地发出了究极疑问——权力的范围到底在哪里?是不是所有人跟随他的前提,都在于切身利益,没有任何一个意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