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 震慑(第2/3页)
他口中的‘刘老弟’,便是徐地主去许县卖货时,坐在小旗刘阿七身边的那个精悍汉子,他是刘阿七的族兄,也姓刘,众人多以刘老大称呼,也只有马百户这样的身份,可以叫他一声刘老弟。因为刘老大在两县中行走,非得把马百户打点好不可,两人间强弱之势很明显——这个刘老大,便是原本行走在周围五六座县城之间的私盐贩子,也是这几个县城所属的延平州做的最大,在本地最为根深蒂固的一家。
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柴可以自己劈,米可以自己种,油可以自己熬,但盐无论如何是很难自产的。在敏朝的贸易流通中,盐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以盐商的起落,便可觑见王朝的兴衰,因为人人都要吃,且并非村落或部族可以自产,是以便有了官府专营的前提——也就有了私盐流行的土壤。
在王朝初期,官盐价格虽然高昂,但杂质少,咸味纯正,并不太苦,民间多以官盐为主,私盐只是以价廉取胜,但往往到了王朝后期,官盐不但价格高昂,而且混杂泥沙无法入口,沦为强行摊派给民间百姓的另类税收,甚至有意混了杂质,逼得老百姓只能去买私盐,此时的私盐价格虽也不便宜,但质量总是要比官盐好上那么一点。
民间没有办法,只能忍耐这两层盘剥,而本地的私盐贩子也一洗王朝初年东奔西走的狼狈模样,逐渐挂靠上本地的名门望族,甚至自己也买了官身,成为县里的名流,只要好处到了,和县中的积年吏目肝胆相照,便是上头派人下来彻查,都很难撼动这样根深蒂固的势力。各地的殷实家族,不乏有私盐出身的,到了天下大乱的时节,这样的家族还比纯粹的书香门第更容易存活,因私盐贩子手中的盐丁,往往要比本地官兵都更健壮勇猛,对景了就是一方豪强,将来不论是投靠更大的武装势力,还是偏安一隅,至少都还有个进退从容的余地在。
刘家便是如此,刘老大是私盐贩子,刘阿七是小旗,最末等的武官。他们是许县最值得注意的势力之一,虽然许县的煤矿把持在张家手中,但三省通衢之地的私盐买卖,刘家能吃下八成以上!
许县的官兵只有五十人,长期缺衣少食,操练敷衍塞责,根本不值一提,需要注意的两支武装力量便是张家和刘家,张家的矿丁——其实矿丁倒罢了,都是卖命的苦哈哈,许多是被张家掠夺来做工的,未必会实心为他们征战,主要是平日里看管矿丁做活的工头打手,一个个好吃好喝、如狼似虎,那也是穷凶极恶,对人命压根麻木不仁的凶徒。毕竟人下到了矿里,那命就不是命了,煤矿一年也不知要葬送多少矿丁在里头,能做这份工的,不是狠心人也变狠心人了。
矿上大约能凑个一百多人,张家连这些打手带自家族里的青壮后生,还有家里的那些佃户,五百多人也是能凑得出来的。这才是县里最提得上的武装力量,其次便是刘家私底下的私盐贩子们,这些贩子成群结队,经年在县、村、镇中奔波,搬运携带的又都是能当钱使的盐,除了经验老道、心明眼亮之外,悍勇之气也是必不可少,要有必要时能拔刀杀人,和山贼土匪短兵相接的勇气,才能在江湖绿林中站稳脚跟。刘老大自己心里有数,手下这些兄弟们收拢起来,三百多人是有的,而且个个都比马百户手下的那些兵能打,虽不如张家,但也不差什么了。
话虽如此,但私盐贩子也是生意人,手下的兄弟平时多数是十数人成一个帮伙,各有领头人,在刘老大的安排下各走各的线路,马百户手下的兵要留难他们还是容易的,因此刘老大见到马百户一向是赔笑脸,平时也颇为敬重——这么几个县里,也就是马百户手下的兵还有些战斗力了。他的思维也和张地主家不一样,自知自己做的买卖见不得人,因此并不拿大,和买活军之间的关系也还算不错,至少并没撕破脸:买活军的精盐很早就传出来了,实际上他们也是大私盐贩子,按说和刘老大是竞争关系。刘老大是应该给他们一些颜色看看的,但当时他选择了忍一手,反而也辗转去云县拿些货,许县、临县这里的上好雪盐就是这么扩散出来的,说起来也都是老相识了,只是从未去过彬山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