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章(第3/6页)
“修路?”第一点革新印刷技术,万历能理解,但是和修路有什么关系?
秦修文眼神坚定道:“没错,陛下,要想富,先修路。”这是他今日要说的重点。
“若是咱们到达各处的官道不够顺畅,那么印好的报刊如何快速地发往大明各地?这报刊赚的也是一个时效的钱,时效慢了,赚钱的速度自然也慢了。”
秦修文一方面是夹带私货,一方面也确实是若是路途更加顺畅了,报刊的传播速度也就更快了。
交通不够顺畅,什么都做不好。
军队不能快速抵达战场、商业不能快速流通,要发展经济,“要想富、先修路”这句话是一点错都没有的。
万历低下头开始沉思。
确实,若是要将“京报”发往各地,若是路途不畅,很难做到那什么百万份,但是修路啊,多大一个事情啊!况且,这路要怎么修才算好?以后还要维护吧?所投入的钱财太过巨大了,根本行不通啊!
而且万历也是有政治眼光的,修路其实之前也一直有皇帝在做,但是修出来的官道也不过如此而已,就是杂草少一点,地稍微平坦一点。若是碰到什么山石堵了路、连续下雨之后道路泥泞不堪,那都是得绕道。
若是真能将路修好了,这后世史书上可能都要记自己一笔功绩。
万历正琢磨着这个事情的可行性,但是秦修文接下来的话,却给了他一个大大的惊喜。
“陛下,其实之前微臣就想给您敬献一个修路的方子,但是那时候还在试验中,没有结果,如今结果已成。在卫辉府的时候,有一个名叫曾大福的人曾经投了一份稿件,言明自己可以将道路修建的更加平整,而且遇到雨水也不会湿滑,数年平整如新。一开始微臣也有所怀疑,但是如今卫辉府已经有了消息,按照他的方法修建了一段道路,如今半年已过,确实如他所说的那样,并无半点出入,卫辉府的人将这新的路叫做水泥路,它主要由水和一些石灰石,还有黏土混合而成,造价也不算太高,完全值得推广。”
那位曾大福并非卫辉府之人,是恰好路过卫辉府之时,买了“卫辉时报”,看到了类似的科普文章,当时他就非常感兴趣。
用现代的话来说,这位曾大福其实在化学领域有个极有天赋的人,但是这个年代还没有化学这样的学科,但是曾大福却非常喜欢捣鼓一些各种各样的材料,喜欢观察他们在遇到不同物质时发生的变化,并将他们一一记录下来。
曾大福曾经研究出了用石灰石和黏土作为原材料,对地面进行加固,他认为这非常适用于道路的修建。不过曾大福只是一个人微言轻的行脚小商人,这个发现还是他少年时偶然研究出来的,如今他也为人父为人夫,好多年不曾碰他的瓶瓶罐罐了,若不是在卫辉府读了“卫辉时报”,他都快忘记以前自己真正感兴趣的东西了。
那时候他也是来去匆匆,第二天就要在卫辉码头转道,不过当时他按耐不住心中的那点残余下来的热血,在客栈里写下了方子,第二日快要走的时候投了稿子,然后就登上客船走了。
这个年代山高路远,其实热血过后,就连曾大福自己都忘记了这回事。然而,秦修文心细,虽然卫辉府的稿子众多,但他还是派人专门去整理,除去那些一眼就看的出来胡说八道的,其他的他让人分门别类整理好,有可以刊登上报刊的,验证后就刊登普及,有些其实已经是机密性的信息,秦修文则会秘密收集起来,一方面招募这些人才,另外一方面则是按照目前的现实情况去尝试。
曾大福不是卫辉府本地人,所以找起这个人来还有点麻烦,但是他的方子写到很详细,秦修文是在上京城之前就发现了这个方子,再没找到人之前,就已经让人开始实践起来。
好在这些年秦修文在卫辉府开展了不少工程,也搜罗了不少建筑领域的人才,他们一拿到这个方子也是啧啧称奇,并且用卫辉城门口到卫辉码头这一段官道作为试验点去修了这一段路,毕竟这段路如今每日都有众多车辆进出,经常要维护修建,导致这段路还经常堵住,大排长龙,让许多商人都不满许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