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章(第3/4页)
这也和他以为的徐光启不一样,在他当时参观的光启公园中,有一尊徐光启的铜像,里面的他手执一个望远镜正在夜观星象,脸颊瘦削,目光深远,满脸的忧国忧民之色,和眼前这个一身朝气、略显拘谨的青年人完全重合不到一起去。
秦修文甚至有些怀疑,这个徐光启是不是就是历史上的那个徐光启,然后一番对话之后,秦修文完全肯定了,自己没有找错人!
如今这个年代,正统的读书人,都是以四书五经为范本来进行学习,毕竟科考也是考这些,自然是主要钻研的科目。当然这些只是最基本的学习范畴,如果有条件的,譬如周邦彦之流,自然还要通读史书,名家传记、诗词典籍等等,做到真正的博览群书,但是农学、天文、历法以及算术之流,一向算是杂学,上不得台面,也没多少人会真正去研习。
秦修文为了试探徐光启,便从杂学谈起,因为秦修文十分擅长数学类科目,于是又从《九章算术》、《周髀算经》里的题目谈起,从粗浅的解答方法,又说到了勾股定理的论证,又将数学中的原理是如何施用于现实生活中的案例进行了讨论,两个人越聊越投机,说到了一道十分复杂的算术题时,徐光启甚至再次挽起袖子,接过秦修文递过来的纸笔就开始演算。
徐光启思路十分之快,且非常跳脱,甚至有一些数学公式在目前尚没有一个系统的理论,但是徐光启却能用自己理解的方式表达出来,他做题根本用不上算盘,一般步骤写到哪里,就将数字写到哪里,然后很快就演算出了正确答案。
当他将答案和秦修文一开始说的那个数字比对时,忍不住惊呼道:“大人真乃神人也!确实是这个数字,分毫不差!”
秦修文忍不住心下苦笑,他虽然在数学一道不算差,甚至比起普通人来讲,已经算是非常了得,但是一来得益于他有十分系统的数学知识体系,二来得益于他对数字天然的敏感性和在职业领域中锻炼出来的逻辑思维能力,他是占了巧的。
但是和真正如同徐光启这样的天才比起来,他是自愧不如的。
人家不仅仅能将如此复杂的算术题目解答出来,还能在中间有些步骤没有公式的情况下,自己推导出公式,这就十分牛逼了。
果然是“中西会通第一人”,明末最著名的科学家,于万万人之中出类拔萃的存在,能长留青史、一直到二十一世纪,仍旧受后人推崇。
即使目前他还没有认识到他的西方好友利玛窦,但是很多科学方面的基础知识和素养已然具备,这样的人,只需小小的一个火引子,必然能燃出最璀璨的火焰,长存于人类浩瀚历史的长河中。
只可惜,在这个封建的时代,这样杰出的人才,要到万历三十二年才能中进士,而那时候他已经43岁,光是为了科举,就蹉跎掉23年最宝贵的光阴!
秦修文为他未来的命运嗟叹,心中已经想好了措辞,如何将他召入麾下,而秦修文不知道的是,徐光启见他,同样心中震撼。
有多少次,徐光启甚至觉得自己是这个世间最孤独的存在,明明他有家人、有好友、有师长,却总没有人能真正的理解他,所有人都劝他用心于科举,不要为了一些旁枝末节耽误了正途。可是他从那些别人口中的“旁枝末节”中窥见了宇宙中的真理,看到了璀璨夜空中的星辰,见识过无论岁月侵蚀亦不会改色的理论,这些东西,是四书五经中没有揭示的,可是他却觉得比那些所谓的经世济民的手段更加实用,比那些空谈心性的王学之流要更加面向现实。
然而,没有人理解他、赞成他。
甚至很多时候,他的许多想法都无法宣诸于口,只要他去说了那些,周遭必然有无数反对者的声音,铺天盖地、从四面八方而来,令他窒息。所以后来,他学会了闭嘴、学会了藏拙,学会了成为一个百无一用的书生,过循规蹈矩的生活,只有如此,方能是众人所期待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