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章(第3/4页)
说完摊主大娘不忘双手合十,念了一声佛,显然虔诚极了,是真心这么认为的。
大娘自然是有显摆新衣服的意味,徐光启看到大娘身上一身藏蓝色的松江棉布做成的单衣,布料绵密紧实,做的人也用心,针脚细密,穿在大娘身上很是精神,徐光启顺着话题就夸赞了几声,又听徐光启问起卫辉府的秦大人,让大娘忍不住将人拉到了一处空坐旁,仔仔细细说了起来。
徐光启过来的时候其实已经过了饭点,等他吃完后来这里吃饭的人虽然还有,但是没有刚刚那么忙了。此时没有新客人过来,大娘谈兴上来了,难得一个年轻后生愿意听她说话,而且说话斯文又尊重的,此时的人又大多淳朴,大娘差点将家底都告诉了出去。
“去岁夏天,咱们这里跟捅了龙王庙似的,见天地下大雨,一下就下了一个月,咱们家辛辛苦苦一年伺候下来的庄稼全泡在水里了!我家里五口人,刚刚给儿子娶了媳妇,生了个宝贝大孙子,结果就出了这天灾!眼看着家里的米都见底了,外面下雨屋里漏雨的,屋子也没法住!我儿子听说实在没有活络的可以跑到新乡县去投奔秦大人,当时秦大人还是新乡县的县令,我一个老婆子知道什么?但是为了活命,没有办法的办法,就收拾收拾包袱逃过去了!”
大娘至今回想起那时候的经历,都唏嘘不已,自己一大把年纪了,哪里舍得抛家舍业地跑到别的县去?当时小孙儿才三岁,一路上下着大雨,吃着用家里最后一点粮食做成的干粮,好不容易逃到了新乡县,这心里也没底啊!谁知道那新乡县的知县老爷到底收不收他们?到时候这日子还能不能过下去?这人对未知的前路总是充满的无数的恐惧。
“好在我们一家一过去,秦大人就派人接收了我们,给我们饭吃、给我们地方住!好吃好喝地养了我们好多时日,听说都是秦大人自己掏的腰包呢!后来等雨停了,秦大人又组织我们一起掏淤泥、开荒田、建房屋,我是打心眼里的高兴啊!谁能想到逃过去的灾民还能过上好日子的?”
说到动情的地方,大娘还抹了一把眼泪,真情流露:“后来也不知道怎么的,就听说是秦大人建议要修这个码头,一修这个码头,好家伙,大家都有活干了!我儿子我家那口子都跑到这里来干活,一个人一天就能拿三十文钱!我和我儿媳妇就支了个小摊子在附近,专门给那些干活的人煮面吃,赚点辛苦钱。后来又开始建这些客栈啊美食街什么的,忙忙碌碌一整年,我们家都攒下来点银子,干脆租下了美食街的一个铺位,有个遮风挡雨的去处,虽然大娘我这个位置一般,但是这里人多啊,而且大娘的手艺还不错吧?有好些老主顾勒!一个月,就能赚这个数!”
大娘比了个三,偷偷凑到徐光启耳边道:“三十两啊!大娘我以前从来没见过这么多的银子!你说要不是秦大人我这辈子能过上这种好日子吗?以前我连做梦都不敢想啊!”
徐光启听完也是忍不住地点头,看来这位秦大人确实是做了不少实事,才能让老百姓如此念他的好!
闲话叙完,徐光启要告辞离开,大娘也要收拾碗筷回去歇一会儿,等到晚上饭点再来摆摊,正要走的时候,徐光启又多问了一嘴:“大娘,一会儿小生要去东山那边,我怎么走?”
好几年前虽然来过一次,但是现在卫辉变化如此之大,徐光启也不确定了。
大娘一听“东山”,再联想到对方是松江府的,就知道怎么回事了,连忙道:“你是要去东山那边谈收棉花的事吧?现在别去东山了,东山那边的棉花现在全都会送到“吴氏纺织坊”加工去籽了,如果你要收棉花,就直接去“吴氏纺织坊”好了,就在码头附近向西十五里,你叫个牛车过去,十文钱,便宜的很,随到随走。”
徐光启之前从没听过“吴氏纺织坊”,他这次过来就是受父亲所托,一个是和卫辉这边种棉花的地主谈一下收购价格和交期的事情,还有一个就是再采买一些卫辉当地的特产,拿到松江府去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