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7章 开分厂?(第3/4页)

“都成,看你们自己安排。”既然宁家兄妹已经有了章程,那就用不着他们操心了。

80年的年,是分了两个地方过的。

以前元旦都不放假,现在至少元旦还能有一天假,如果要走亲戚,还能多请两天。可以说政策确实是送了不少。

80年,部分农村已经开始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试用了,这对不少农民来说是一件大喜事。因为就算现在是实行工分制,但仍旧有人磨洋工,偷懒,或者私底下打好关系给自己加工分什么的。

对于家里很勤快的人来说,这种工分制度十分打消干活的积极性。

但这个田地是自己家的了呢?那必须好好干啊,产出来的粮食除了上交的,那都是自己的!不用给公社,不用拿工分去换粮食吃,存在家里,想怎么吃就怎么吃。

这个报道无疑是让农民兄弟们十分盼望的,但现在还在试行阶段,等到全国推广,又不知道要什么时候了。

“之前霖霖说土地要分包,我这一直等,没想到真的要分包了。”陆奶奶带着老花镜看着报纸,她也认识不少字,但是在农村基本上看不到什么报纸。因为没地方买,报纸都是机关定的,只有去回收站才能买得到过期的报纸。

“是,有盼头了。”陆爷爷也跟着点头。

陆奶奶叹了口气,道:“啥盼头啊,霖霖说以后兴许要在燕城开厂子,到时候老大老三家的不得都去吃商品粮?几个孩子学习都好,以后还能回来种地?不得是靠咱俩?”

陆爷爷道:“那也挺好,我大哥家那几个孩子都是壮劳力,就喜欢侍弄地。回头让他们也过来帮个忙。能种出自家吃的就行。”

陆奶奶连连点头,“若是真的分包了,就多种点儿孩子们爱吃的。这边能种两季粮食呢,晚秋种冬小麦,收了还能再种一茬棒子。红薯也种点儿,但别多种,我看孩子们都吃伤了,晒点儿干儿留着当零嘴可以。种点儿豆子,各式的豆子。”

“多种黄豆,自家做豆腐吃。”陆爷爷补充,“孩子们爱吃豆腐。”

从77年年底开始高考,到78年年初,大批知青因为考上了大学而“返城”,因为高考制度的执行,如今每年都会有部分知青返城。有不少表现好的知青,还会提前返城,重新读高中,然后进行高考。

也就是说,从78年开始,已经陆陆续续的有知青开始返城了。

等到80年末,只要是家里同意,街道办出接收信的,哪怕没有考上大学没有工作,也能返城。

但这其中有两种知青是没办法通过这种方式返城,一个是在当地进行嫁娶的,一个是被当地招工了的。这两种知青因为嫁娶或者招工失去了知青的身份,已经不算知青了,所以无法使用这个知青政策。

当然,这也就导致了不少没有领证的知青跟家里商量,隐瞒了婚姻状况,偷摸回城的。

也有知青是不愿意回城的,或许是因为跟家里关系不好,以及其他原因。柳瑶瑶那种宁愿考当地学校也不愿意往老家那边考的知青并不少,尤其是女知青,因为回到家过的日子,可能未必有在农村过得好。

在村里坚持坚持,打好关系,兴许还能走出不一样的人生。但回家很有可能就被家里人强行嫁出去,换彩礼给兄弟成亲用。

总之,这几年知青的情况非常复杂,不过这些也并不是白清霖他们操心的。他们现在已经大三了,还有一年就要被分配,或者是自己寻找接收单位。

其实大三就有不少单位开始接触学习好的学生,到了大四,有了单位接收的学生就可以进行实习期了。只要顺利毕业,就可以正式转正,成为一名国家干部。

这三年,陆向阳在学校里拓展了不少人脉,似乎他那位精明的老院长已经知道了陆向阳和广城那俩厂子的关系了。其实这也瞒不住,毕竟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

老院长还偶尔装作不经意的问什么时候能把服装厂也开到燕城来,燕城非常需要这样积极向上的工厂。

陆向阳打了几次马虎眼,最后干脆直接道:“开过来也不是不行,问题没地方建厂啊。”

齐教授哼笑了几声,道:“但凡你早点儿点头,我也就早安排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