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章(第2/5页)
有的人自视甚高,还觉得李澄侮辱他们。
就像辛氏的舅父就这般想:“我在冀州已经是十分有名的儒士了,却还要和小辈们一起考,那也实在是太折煞人了。”
还得裴朔劝道:“舅父之名,我早已告诉王爷,你且等着,王爷唯才是举,定然能征辟。”
“有你这句话我就放心了。”辛大儒也巴不得自己遇到名主才行。
不过,裴朔又道:“但我也不能完全保证,王爷此人似乎更重循吏,不爱那些阳春白雪。舅父在王爷面前一定要审慎处之。”
这晚辈不好说长辈,裴朔先肯定了辛大儒,又马上说了李澄此人的看法,也是侧面告诉他李澄和郑放不同。郑放是寒门子弟,虽然有才干,但是头脑没那么好,原则也没那么强,行事还喜欢随他心意。
裴朔尚且能安抚辛大舅,崔月环的大哥投奔卫铎,二哥就直接过来了,他是崔氏子弟,学问当然不错,直接在家中准备。因郑无恒在军中,他年轻,直接被李澄派去水师那边,让他开始学水师作战。
崔月环就是担忧,也不好和二哥说什么,倒是纪氏似乎明白她心中所想,不由得道:“你二哥也是有名的才子,王爷不在私门谒见,他若能脱颖而出,反而证明他是真的有真才实学的。”
虽说她们崔家和李澄关系紧密,但李澄对崔家淡淡的,崔月环心里没底。
“娘,我是想王妃那里——”
纪氏咂舌:“你不了解王妃的性子,她是个不太讲情面的人。原本她有两个乳母,有个乳母爱偷摸,后来做的太过分,直接被她赶了出去,谁说都不管用。我这个母亲有时候都被她逼的道歉,她不会听我的。”
女儿从小就颇有脾气,和德音完全不同,德音小时候随徐太夫人出去走亲访友甘之如饴,徽音不愿意去谁家,就是拉着马车都不肯走的人,态度坚决,被人说古怪也只管坚持自我。
后来,女儿读书之后,对事情的看法远远在她们之上,反而是她要听女儿的了。
崔月环也只好住嘴,回去和荣嬷嬷说起,也是很担心。
荣嬷嬷反倒劝她:“二奶奶何必担心,咱们二舅爷即便这次考不中,但依着咱们的关系,将来必定也能合王爷的意。俗话说的好,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外面的人再才高八斗,也没有亲戚好用。”
“是这个理儿。”崔月环听了也是松一口气。
崔、辛两家消停了,徐家也是求到徐太夫人这里来了。徐氏的亲兄弟原本在魏王处任职,后来魏王故去,他就回本籍来了,东海徐氏也是大族,自然也想得到重用。
徐太夫人不了解外面的形势,还兀自答应:“我和侯爷说一声就是了。”
她还当真和郑放说了,但郑放是左耳进右耳出,答应的好好地,出去就忘记了。这几天王爷女婿派他去豫州、兖州做钦差,女儿悄悄交代他那里驻守的刺史若有不妥,让他捏住把柄回来再跟王爷说,他这次差事若是办好了,王爷准备把冀州的两千石食邑给他,他哪还能记得别人的事情啊。
郑放穿戴一新,告别李澄,去了豫州和兖州。
他一走,徽音就给了李澄一拳:“你可真坏,把我爹派去,那是老鼠进了米缸。别人好酒美女一招待,他哪还记得自己是去干嘛的啊。”
“我就是要这样的效果,你说我若真的派一个刚正不阿的去了,那上上下下的人逃脱不了干系。你父亲一家把那么一大块土地送给我了,原本我就想着给食邑给他们。以后若有一日我真的有天下了,自然就更多一些。”李澄其实觉得还有点少。
食邑若是一千多户,那交的粮食多寡也是由老天爷决定,若遇灾年,颗粒无收,那可能直接没有。现在郑家一家过来,直接赐粮食,同一州刺史相同,郑放现在任闲差,也不打眼,实在是很周到了。
徽音握住他的手:“一步步来吧。对了,你明儿让我也去吗?那不好吧。”
明日是李澄地盘上第一次举行所谓的抡才大典,这样的盛会以往可没女子参加的,她也怕坏了规矩。
李澄却道:“妻者,齐也。徽音,上次若是没有你送粮食去,我们打仗也不会那么顺利,这样的盛事你怎么可能不参加呢?你若不参加,那就少了许多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