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3章 新诫(第2/4页)
令狐滔没有搁下笔,而是道:“让他们稍待一会,本官到三堂见他们。”
“喏。
令狐滔继续将手中的信写完,接着再处置了两份并不着急的公文,再招人问了杜有邻、薛白在堂上是何反应,方才慢条斯理地整理了官袍,过去相见。
他了解过那位新上任的偃师尉薛白,知薛白是如何通过攀附虢国夫人上位。但薛白如今已远离长安,到了杨氏的裙摆罩不到的地方,成了他的下属。
官大一级,他不能表现得失了官长的威严。
走到堂上,杜有邻、薛白正要行礼,令狐滔已先向杜有邻笑道:“使不得,杜公若要交接公文,该到东都太府署去;若是来看我,万不可见外。”
一句话,他态度让人如沐春风,杜有邻反倒有些不知如何应对。
久居馆职的虚官,能力比地方大吏差得远了。
“令狐少尹太客气了,我初至东都,公事生疏,见笑了。”
杜有邻一不小心承认了“公事生疏”,官场上难免要被人捉着不放,往后事务上有差池,旁人便要借此推到他身上。
令狐滔瞬间便看得明白,知这是个好拿捏的,遂招过一名吏员。
“带杜公到太府署交接公文,办完了,我正好设宴接风。”
“喏。”
“既要来,你们也不早遣人来告知一声。”令狐滔略带责备之意,笑道:“来得突然,可没有好宴。
杜有邻连忙客气道谢,很快被带去太府署。
薛白却听得出令狐滔的言下之意,应道:“少尹莫怪,我只是偃师尉,不敢劳少尹设宴。”
他是正常赴任,没有提前告知的必要。
令狐滔犹在看着杜有邻的背影,心中思量……光从薛白赴任偃师判断他是否奉圣谕查王彦暹之死,不好说,但若再加上杜有邻出任水陆转运副使,就很像是来查王鉷了。
任命虽是右相下发的,但右相若非得到圣人的暗示,又岂会如此?
“年少有为啊。”
此时,令狐滔才打量了薛白,称赞了一句之后,以官长的亲切态度问道:“你从长安而来,可得了圣人、右相的叮嘱。”
“圣人、右相都叮嘱我,为地方官,务必以百姓为重。”
这像是一句废话,隐隐又像暗示着薛白奉了圣谕。
令狐滔问道:“路过陕州,可曾见过窦太守?”
“不曾。”薛白道,“倒是在潼关驿,巧遇了苗公,他由魏郡太守调回吏部。”
令狐滔点了点头,意外地发现薛白在官场上很老道,听了苗晋卿挑唆,当即避过陕州,颇有心计。
不论薛白是否奉了圣谕而来,可见其不好拿捏,但至少不冲动,没有见人就咬。
一时试探不出更多,令狐滔换上公事公办的态度,翻出几份文书,一份份递了过去。
“你上任偃师,有几桩事老夫得交代你,首先是天子期冀。开元年间,圣人亲择县令一百六十三人赴宴,赋诗赠虞城令,从此,天下为县官者皆以此为诫,称‘新诫’,也称‘令长新诫’。
薛白接过那“新诫”,目光看去,上面是一首诗。
“我求令长,保刈下人。人之不安,必有所因诗很长,殷殷期盼,谆谆嘱托,说的是圣人要求地方官关心下民。
若侵夺财物、税役不均,会致使百姓离散。县官们当改革陋习,破除旧俗,维新施政,教化富民,惠济贫民,事必躬亲,勤谨劝农。
令狐滔嘱咐道:“之所以宰相起于州县,官员入仕,当先心系于下民,此太宗皇帝‘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是也,你为官一任,不可让百姓流离失所,不可让圣人失望。
“少尹这番话,我一定谨记于心。
“好,该有这般志气。”
令狐滔赞许不已,又道:“坐,老夫与你说说偃师县。”
“谢少尹。”
“偃师就在洛阳城以东,与洛阳县相邻,偃师县衙距此不过六七十里,且有洛水连接,你明日乘船东向,顺流而下,很快便能到。”
薛白应道:“正好见识一下繁忙的洛阳漕运。”
“此地为大运河的中心啊。”令狐滔也以此为荣,拍膝感慨,“通江波于四方,集天下之贡赋。
打了一个小岔之后,他继续说起偃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