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章(第5/6页)
然而面对新皇为帅的诏令,张元伦却以重病为由婉拒。
实际上,张元伦就是不服宗瑁。
想宗瑁今年不过才二十出头,他爹宗缙怎么死的都是两说,如今宗瑁让他派兵去帮他攻打打河南,但蓟州这些骑兵都是张元伦老部下,是他耗费了几十年才培养出来心血。
宗瑁仅凭一纸诏书就要征调节制,要这个元老级人物对他俯首帖耳,张元伦除非脑子被驴踢了才会答应。
张元伦派来回复宗瑁的这个使者宦官,表面上恭敬客气,意思却只有一个——
他病了,要兵没有,要钱粮更没门!
宗瑁心内早就怒意滔天,面上却知张元伦在军中素有威望,眼下非常时期,不好轻易与张元伦撕破脸,只能拿下河南后再与他秋后算账。
当即下诏封张元伦为颍川王,命人抬了数十箱珍宝灵药,并自己的心腹丞相阿史那承绍、曹王宗正德等人随使者前往蓟州,名为探病赐赏,实为监视。
命曹王宗正德手中持节,一旦发现张元伦有反叛之疑,就地格杀勿论。
不提宗瑁如何分化内部纷争,却说隆德三十二年十二月,谢瞻前往河北顺德,调山东河北两地精锐部队赶往河南。
恰逢宗瑁自西京,蔡、高、夏三员大将分别自河北博陵、山西上党与潞安三地率兵共十万大军围攻顺德,企图阻止谢瞻支援河南,收复河北。
河北精锐被调离之后,只有三千卫兵与当地两千地方团练,这些不足五千人的官兵,该如何应对宗瑁与契人气势汹汹的十万大军?
“下这样大的雪,也不知道姑爷他们在顺德如何了。”
锦书望着窗外的一片白茫,叹气道。
忽听“嘶”的一声,忙转过身去,却是沈棠宁被针尖刺破的指腹。
锦书要给她包扎,沈棠宁只用帕子缠住了止血,将尚未缝好的棉衣重新放回了桌上。
“时辰不早了,外面的粥都熬好了吧?”
入冬以来,各地灾情战祸连绵不断,流民聚在琅琊城外无处可去,沈棠宁和谢嘉妤一起在城外搭建了粥棚每月逢五逢十的日子在外施粥。
今日正是十二月的望日,一大早沈棠宁与锦书在长忠与谢瞻留下的侍卫护送下率先赶到了城外粥棚。
为了防止灾民哄抢,沈棠宁在粥棚旁边又搭建了四五个吃粥棚,男女分开,摆上板凳,每个吃粥棚都有三人来回巡视看管。
但凡来领粥的流民都必须在棚子里吃完才能走,而还想要拿走馒头的流民则必须要登记造册,填上姓名后由专人领着去城中的织造坊给前线的士兵缝制棉被棉衣。
任务全部完成之后,就可以吃到更为可口的饭菜。
原本冬日士兵们的装备在春夏两季就应该全部完成,但今年宗张骤然起事,朝廷军资准备不及,两军休战后又元气大伤。
谢嘉妤的二叔任琅琊县令,织造坊的事务堆积如山,急得王二叔四处召集绣娘缝做衣服,一连数日都没回家宿在衙门里,谢嘉妤和沈棠宁聊天,无意将这事透露给她。
沈棠宁想到在宁州时郭夫人是如此安置流民,便如法炮制,果然既解决了流民因吃不饱饭聚众喧闹哄抢的问题,又能如期完成朝廷派下的任务,倒治好了王二叔的头疼病。
不过,这法子沈棠宁嘱咐过谢嘉妤别告诉王家众人,只说是谢嘉妤的主意
离开琅琊的那晚,谢瞻便将天蚕蛾的解药给了沈棠宁,一个青色的瓷瓶。
服下药后,沈棠宁除了刚开始几晚身上有些燥热难受外,再没犯过病。
谢瞻走得匆忙,两人无法商议和离事宜,但沈棠宁有预感,也许谢瞻凯旋的那一日,便是两人和离之时。
既然王家人不喜欢她,她也不会傻到主动去自讨苦吃,与王家人来往。
“哭哭哭,就知道哭,再哭你就饿死在这儿吧,我没你这个赔钱货!”
耳旁突然响起孩童刺耳的啼哭声。
锦书看到自己主子从粥棚中走了出去,忙紧张地跟上去。
主仆两人还未近前,忽听身后传来一阵马蹄哒哒之声,原来一匹惊马正朝着城内的方向狂奔,将四周的路人吓得四散而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