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章(第2/4页)
陆时秋买房子的时候,哪里想到烧烤,铺子之类的,他满脑子都是不动声色地接近顾家。
可他也知道给娘子带来许多不便,只好耐着性子解释道,“咱孩子一天天大了。再住在这种三教九流的地方,对咱闺女说亲有碍。搬到西边,到时候也能给闺女说个好人家。”
大丫已经十二岁了,再过两年都能说亲了,也的确需要注意点。
木氏很快就被他说服。
陆时秋开始琢磨怎么接近顾家,想了想,他决定把主意打到他娘子身上,“咱们搬了新家,不比在这里。那是咱自己的房子肯定要跟邻居处好关系的。等到了之后,你要记得拿些礼物上门。”
木氏瞪圆眼睛,成亲这么些年,木氏还从来没见相公这么大方过。
她刚要问,就听陆时秋道,“就拿些海鲜吧。挑个大,新鲜的鲳鱼和鲍鱼送过去。”
鲍鱼?这么舍得。木氏像是不认识他似的,“你怎么了?”
陆时秋小声道,“我打听过了,那家跟顾永伯是亲戚。咱们打好关系,也是好事。”
木氏恍然大悟,“原来是这样。行啊,没问题。”
搬完家,木氏就带着礼物登门。
开门的是顾婆子的大儿媳晏三娘。
木氏见对方穿着并不华丽,松了一口气,把篮子递上去,“我是住在隔壁的。刚搬来这儿。这是我们家店里卖的,以后都是邻居,多多串门啊。”
晏三娘接过来,她不认识鲳鱼和鲍鱼,在老家海鱼并不便宜,见对方出手这么大方,就有些麻爪,“这……这不合适吧?”
木氏笑笑,“自家从海里打的,不值什么钱。”
话虽如此,晏三娘还是不想占人家便宜,她朝木氏道,“那好吧。你先等我一下,我把篮子腾下来。”
回来的时候,篮子里放了半篮子鸡蛋,“我们家也是刚搬过来的。以后常走动。”
木氏点头,“好。”
在陆时秋的时不时催促下,木氏很快就跟晏三娘熟悉起来,也认识顾家不少人。
晏家一共有四个儿子,这次过来的只有两个,据说还有两个儿子在别的县做生意,没有跟过来。
晏三娘的婆婆顾婆子是个脾气很好的老太太,只是年纪有些大了,腿脚不怎么好。
一家之主是晏三娘的公公顾守成,对方还是健朗,时不时就会出城查看田地。
有一次,木氏拿鞋样子上门,听到东屋有先生在教书,随口道,“我相公之前也想给女儿启蒙,可请了好些个先生,都不肯教。只能把孩子放在老家。这半年多了,想得不得了。”
晏三娘惊讶地张大嘴,“为什么不肯教?”
“嫌我闺女是个女儿呗。”木氏望着那扇门,听着朗朗的读书声,羡慕得不得了。
大丫在一旁,小声道,“娘,我们什么时候回家看妹妹啊?”
三丫也眼巴巴看着他娘,她也很想二姐和小妹。
木氏揉了揉三丫的小脑袋,“你爹说等你小妹学会那三本书就带她们回来。”
晏三娘就喜欢木氏这一点。明明生了四个女子,也没有骂女儿是赔钱货,更没有给女儿起什么“招娣,盼娣”这样的名字。
待她也就更亲近了几分。
陆时秋时刻注意木氏跟隔壁的相处模式,偶尔遇到顾家人,也能打声招呼。既不套近乎,也不谄媚。
1111有时候都弄不明白宿主的脑回路,【如果你下功夫讨好人家,何至于等这么久。你婆娘嘴不如你甜。】
这是嫌弃陆时秋明明想攀上人家,却还端着架子。太虚伪了。
陆时秋却有自己的想法,“我女儿将来是要当官的。我怎么能做那么没品的事。而且我可不想我闺女到他们族学读书就得低人一等。那样会让人看不起的。”
1111没再说什么。反正他总有理。
陆时秋觉得时候到了,就关了生意,带着婆娘和大丫三丫回了乡。
望着越来越近的村庄,陆时秋也变得胆怯起来。他闺女会不会已经忘了他这个爹?会不会不认他了?会不会掉头就跑?
他忍不住攥紧拳头,手心很快冒出一层细密的汁珠。他把掌心在身上擦了擦。
到了村口,不远处跑过来一群孩子。陆时秋很快就发现跑得最快的那个小姑娘赫然是他闺女。
她的个头比夏天高一一截,身上穿着一件俗到家的红色小花袄,活脱脱一个乡下小土妞。